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儿童剧 > 资讯 >

儿童戏剧教育教师要既懂艺术又懂教育

2019-12-20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高艳鸽

——第十五期儿童戏剧教育教师实操工作坊观察

配图 儿童剧《会飞的彼得·潘》

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儿童剧委员会、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五期儿童戏剧教育教师实操工作坊,作为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2019年度儿童戏剧教育人才提升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日前在北京举行。

目前,我国儿童戏剧教育合格师资短缺,教师中“懂其他艺术不懂戏剧”“懂艺术不懂教育”“懂教育不懂戏剧”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为强化儿童戏剧教育的落地实施,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近3年来通过开展儿童戏剧教育人才提升计划,以举办多期儿童戏剧教育教师培训班和儿童戏剧教育教师实操工作坊的形式,通过开设儿童戏剧教育理论教学法、戏剧表演等课程,以及举办工作坊、教学观摩、专家授课等方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儿童戏剧教师提供培训,以促进儿童戏剧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儿童美育素质教育。

第十五期儿童戏剧教育教师实操工作坊的授课专家团队,包括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段建玲,作家、剧作家张之路,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董妮,戏剧导演、教师、编剧赵淼。授课专家分别以儿童戏剧教育培训的实践、儿童剧创作经验、游戏与基础训练等为主题进行分享和训练,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儿童戏剧创作者和教育者参与本次工作坊。

段建玲介绍,近几年来,北京儿艺的公益类戏剧教育,为4所小学91个自然班的5000多名孩子累计授课12000多个课时,组织戏剧专场汇报演出20多场,组织儿童剧观摩演出几十场,为各所学校累计创排的剧目也达几十部。

“其实一些小学对戏剧和戏剧教育的作用有正确的认知,是从这几年才开始的。之前他们可能对舞蹈、戏曲、合唱和各种乐器等了解得更多,但每个学校对戏剧的认知不一样。最初有些学校会问我们:戏剧教育是做什么?会浪费学生时间吗? ”段建玲说,经过北京儿艺的专业人士对孩子们进行一个学期的教育培训后,学校发现上过戏剧课和没有上过的孩子确实不一样了,也因此对戏剧教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希望更多的班级能够参与进来。

“每个星期上六七节戏剧教育课,一两个学期下来效果很明显。学戏剧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变强、自信度提升,有和他人合作的意识,会为对方考虑。对文化课的学习也有帮助,特别是对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增强。有所学校有个患自闭症的孩子,通过戏剧教育,能站在台上表达自己,并展示台词基本功了。 ”段建玲说,“所以戏剧真的是很神奇的,我们也是在做戏剧教育的实践中,发现戏剧可以起到这么多神奇的作用。 ”

对于戏剧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段建玲看来,从戏剧艺术本身来说,它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及幽默感、形象感和信念感等。同时,在她看来,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性、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和温度,是最有生命力的力量,“当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时,什么东西最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其实就是艺术的创造力。人类画的每幅画都是不一样的,机器人即便能弹钢琴也会缺少人性的温度。所以戏剧教育要培养的就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力” 。

由于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剧本创作、表演、服装和灯光设计等,每一项都是一个方向和领域,所以段建玲强调:系统的戏剧教育远远不是只教表演,它其实是一个手段和过程。北京儿艺会让孩子们走进剧院后台,让他们了解一部剧的诞生过程,告诉他们故事是怎么构思出来的,灯光和音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等等。在去学校进行戏剧教育时,北京儿艺不仅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教师,特别是教德育课和美育课的老师们表示,来听戏剧教育课对他们很有用,还有学校因此成立了教师的戏剧社团。

董妮创作的儿童剧《会飞的彼得·潘》《想飞的孩子》 《哪吒》截至目前的演出场次都已超过100场,在本期工作坊上,她以《儿童剧创作的经验和方法》为题,以自己的作品为例,为学员们传授儿童剧创作经验。在她看来,成人之所以要创作儿童剧给孩子看,是为了让他们快乐,同时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但不是概念化的或理性的教育,而是通过在舞台上展现儿童喜爱的人物和故事,将许多道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渗透到孩子的心里。这正是儿童剧的功能。

“让孩子快乐固然是我们的初衷,但终归我们是想通过儿童剧把成人的想法带给孩子们,让他们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趁机在他们心中植入真善美的法则,去正面引导和教育他们。 ”董妮说,因此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儿童能够最大化地接受到这些,即给儿童看什么样的作品,这是创作者要思考的。

董妮表示,儿童剧既来自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儿童剧创作依然要遵循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因为受众是儿童,成人的引导就很重要,但是一定要以儿童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来呈现,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概念和言行去支配儿童剧、支配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台词,否则会导致儿童观众不相信、不接受。她建议创作者,要把自己调整到儿童的“波段” ,首先要向内开启,回味自己的儿童时代,同时要向外开掘,去观察儿童的生活。

儿童剧《想飞的孩子》剧照

在《想飞的孩子》里,董妮塑造的村长和村民形象受到了儿童观众的欢迎。董妮在塑造这些人物时进行的探索,就是儿童剧中成人形象的儿童化。“在儿童剧中,不管是儿童还是大人的角色,都应该有儿童的童真童趣,有儿童的感情和逻辑。 ”她说,“其实每个成人,无论多大年纪、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心灵深处都保留着一种儿童心理,成人的童心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董妮建议,在儿童剧的创作中,要去挖掘成人的童心与童趣,再将它们放大,比如《想飞的孩子》里的村长,有时候他的行为方式像个孩子,这个人物因此生动丰满,很受小观众的喜爱。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