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人物 >

梁翠云和戏曲头盔制作

2019-05-17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冀卫平 闻进

我省晋剧头盔的唯一制作大师,省戏曲舞台上大半头盔都出自她手

戏曲头饰被梨园界称作盔头或头盔,是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从唐明皇演古装戏开始,便有了头盔制作技艺。这种民间手工艺是七十二行之一。据说,根据人物和朝代,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才子佳人、三教九流、士农工商等,与戏曲人物生、旦、净、末、丑相配,约50种头盔的名称和样式。

记者想象中,把这些色彩艳丽、珠翠堆积的凤冠、王冠陈列在一起,那是何等的富丽堂皇璀璨夺目啊!获知梁翠云现在是我省晋剧头盔的唯一制作大师,我省戏曲舞台上大半的头盔都出自她手,她的工作室便令我心驰神往。

但现实却是,四十多年来,家就是她的舞台。自成家后,丈夫成了她的助手。她的作品都是定制,没有样品,没有陈列,做好一个拿走一个。只是有手机后,能保存图片了,留了一些记忆。

4月24日,记者见到了这位省级戏曲头盔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61岁的她颈椎、腰椎都不好,腿也不舒服,最近右手大拇指根肿胀得厉害,疼得不能用力。虽然有丈夫帮忙,但关键的技术活儿,她还是脱不了手,哪怕是重体力的。10几平方米的客厅里,靠窗的地方放了一张大桌子,上面堆满了零件。有省晋剧院的霸王盔、父子盔、软王帽,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的娃娃盔,晋中晋剧院的额子,还有河北张家口某晋剧团的凤冠、套翅。“我成天让人家催货,只能按时间排开,但从来没误过演出。这是纯手工活,必须合适了才能出手。几十年了,晚上就没在凌晨1点以前睡过。”

梁翠云的手艺来自家传。清末,她祖父当童工时学了这门技艺后,曾在我省崞县(现属于定襄)宏道开了一间戏剧用品作坊。后来传授给她父亲。她父亲不断更新,他制作的头盔不卡头,又美观,在民间享有很高声誉。梁翠云讲,当年上面想调她父亲走,可村里不放,就提出条件刁难:在赶庙会时,把当时的晋剧名家,包括丁果仙在内全部请到村里唱戏才行。果然,牛桂英、郭凤英等众名角儿推迟了与别处的订单,悉数前往。那场演出轰动一时。1959年,省委书记陶鲁笳亲自批示,把她父亲调入山西省晋剧院,为晋剧大师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及全体演员制作头盔。1955年拍摄的晋剧电影艺术片《打金枝》中的头盔就是她父亲亲手制作的。

家中5个孩子中,梁翠云对这门手艺格外喜爱。从几岁起,就帮着父亲裁剪图样、粘贴边角。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些名家经常去家里试戴头盔,丁果仙还曾专门带糖果给她吃。1977年,父亲去世后,女承父业,她成为制作戏曲头饰的第三代传人。历史戏剧恢复后,晋剧迎来新的发展时机。1982年,她被聘请到省晋剧院,专门制作头盔。1989年,省晋剧院去北京演出新编历史剧《桐叶封弟》,剧中20多个头盔都由她在1个多月时间内独自完成。演出后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赞扬。随后,她又制作了新编历史剧《御碑记》《三上轿》等全剧的头盔。由于出色的表现,1994年,她被省晋剧院特批录用为正式职工。

梁翠云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她做头盔,第一演员要戴着舒服,第二看上去要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特征,第三要美观大方,适合时代审美。过去的头盔类似于制式的,差不多大小,很多演员戴着卡头,特别影响演出。她说,有一年省京剧院排演《三关明月》,已经定了演出时间,在彩排时,两个刀马旦演员被买回的头盔卡得头疼、恶心,不能演出。剧组找到她,让她想办法。在一周时间内,她修改了七八个头盔。演员们再也没有出现不适。

《小宴》中的翎子功堪称晋剧中的一绝。当扮演吕布的演员在台上戏貂蝉,用翎子做出“凤凰点头”“二龙出水”“水蛇过江”“金蛇绕梁”“奇峰突起”,或“单挑”或“独立”等表演技巧,换来观众如雷的掌声时,外行人都不会知道,这背后,头盔起的关键作用有多大。晋剧名小生张智、李红梅、方健等就是靠戴着梁翠云制作的头盔,走出了国门。

晋剧名家王爱爱、田桂兰、冀萍、谢涛、栗桂莲、苗洁等都非常喜欢她做的头盔。她们中好多人在拿梅花奖演出时,戴的都是出自梁翠云之手的头盔。

“40多年来,您做过几种、多少头盔,大概有个数吗?”

“没有。过去的头盔除了卡头,有的样式也陈旧,不符合剧情。我总是不停地改良。经常是白天做完,晚上躺在床上还要琢磨,往往一个头盔要设计好几个造型。比如《打金枝》中沈后戴的套翅,原来非常简单,我认为它不足以表现人物的尊贵身份。10多年前,我开始改,改了四五次。即使这样,现在看来也还不是很满意,再做的时候还在改。再比如折子戏《杀宫》中冀萍戴的凤冠,过去把‘靠’和头盔做在一起,表演起来非常不方便,我就把材料改用轻薄的,而且做成组装的,需要用‘靠’的时候加上去就行。”

“这些年,我根据演员头颈大小、脸型宽窄改动过不少头盔,不能说达到私人定制,至少也能做成活口。凤冠、大过桥、女套翅、蝴蝶盔等,造型美了,更加符合人物身份地位了。现在,我做的《小宴》中吕布戴的太子盔,也叫娃娃盔,全国各个剧种只要有这出戏,头盔都来找我做。同样,《徐策跑城》中有翎子功的都来订货。杭州、绵阳、武汉、长沙、陕西、云南、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的专业戏剧团体经常与我保持联系。

从一张麻纸开始,经过20多道工序,快的要一周,复杂的得一个月左右,一个头盔才能完成。岁月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精心打磨中流逝。已退休的她仍然坚守着这块阵地,鲜有后来人的困窘,工作环境的限制,都没能让她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