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人物 >

丁果仙,传艺育人献丹心

2021-04-0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易风
丁果仙向弟子马玉楼(右)、刘汉银(中)传授技艺

排戏与育人

50年代中期,是其受鼓舞教育之大好年月,1956年光荣地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经周总理引见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握手,紧握毛主席的手,嘴里在喊毛主席万岁!主席问她是什么行当?她以手示意为唱须生者,并说:“毛主席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幸福。”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幸福的时刻。之后她带团至首都演出,敬爱的周总理又一次看了她演出《打金枝》,谢幕后总理上台接见全体演职员,当总理问到剧团的演出收入与演职员生活时,她答曰:“我团为民营公助,收入可以,生活很好,总理放心。”此时昆剧《十五贯》之剧团,亦在首都演出,周总理在紫光阁召开《十五贯》座谈会,特邀果仙参加会议,听了兄弟剧团诸名家之介绍,并听过总理讲话,对自己启发教育很大。心想旧社会担惊受怕,遭受过多少苦难,而今在党的领导下,一切都好,深感党的温暖,决心搞好戏曲艺术,以报党恩。此时她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英雄有用武之地,能在戏曲事业上多做贡献,何乐而不为。

是年她率领剧团,为配合纪念古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之活动,排演了《谢瑶环》,并为参加省三届会演,排出新编历史剧《柳荫记》,她饰演之祝公远,在唱腔与人物造型上,进行过认真的探讨。过去她扮演过若干古代人物,从未研究其封建思想意识,而祝公远在女儿婚姻问题上,既要求门当户对,又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认为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任凭女儿如何申诉,如何反对,他却一意孤行,任何人拗之不过。在此戏中充分表现了祝公远其人的封建思想和固执,塑造成为封建礼教之代表者,不惜葬送亲生女儿,致成终生遗憾。此亦为其平生唯一表现封建礼教之人物形象。

此时她除在本团进行排练演出外,把全部心血投放在戏校学生身上,她平生无儿无女,以戏校学生为自己之精神寄托,非此即彼,马不停蹄。到戏校集体课堂给同学上课,讲解剧情与唱做念打要领,或进行个别辅导,一招一式具体指点,虽无高深之理论可讲,却有实践经验可谈,一讲到戏,她侃侃而言,言中施教,久之,学生对她已非师生关系,视若慈母,随意请教。她诲人不倦,视学生如掌上明珠,讲多少话不觉口渴,示范多少次动作,毫无疲累之感。她将无限爱心奉献于戏校学生。在戏校有位学生叫李守艺,学唱须生,日间在校上课,课余即至老丁处求教,并帮校长家做劳务活,此同学天赋聪明,形象宜人,丁甚爱之,亲自传授过若干戏,上演后得到观众好评。老丁对其信心十足,视之为己之接班人,不仅以艺相传,且衣之食之。不意此生至二十多岁时,竟精神失常,渐成不治之症,与世永别,老丁放声恸哭曰:“天丧欤!天丧欤!”若干时日,寝食俱废,时焉命焉,能如之何。过一时期后,情绪渐转,积极工作如初,戏仍得排,后继人才,仍需努力培植,为事业之发展而努力奋斗。

除戏校学生外,老丁之传艺,来者不拒,成名演员登门求教者,她边念锣鼓经,边示范动作,一招一式,一点一滴,传艺不惜三次五次,念戏示范,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贤愚同等相待,到饭时即在家同桌就餐,天晚则在家就宿,名曰须生大王,实为慈母般对待学生,此即老丁之为人也。

在“大跃进”时期,曾提过“以现代戏为纲”之方针,全国戏曲剧团,均在为排演现代戏而努力。剧团自编自演《红旗下的花朵》现代戏,内容是写中等学校之教学改革,她扮演一位老校长,患病而住院治疗。该校教导主任,携带学生研制成功的半导体收音机,到医院向校长汇报工作,言谈中甚赞同学的聪明智慧,后生可畏,前途无限。她年老稳健之素质,举止笑貌,似有相当文化修养,扮演之老校长惟妙惟肖。当然她数十年之戏剧艺术活动中,曾见过不少老成持重之中学教师,在学演若干传统戏中,有古典文学中之语言,多次向老师请教。而在此现代戏中,都以某老师为模特,塑造出如此这般之人物形象。在50年代后期,她从《蝴蝶杯》之实践演出中,提炼出《训子》亦称《打子》之折子戏,她饰演田云山,牛桂英饰演田夫人,郭凤英扮演田玉川。其内容是儿子在龟山闯祸,父亲到公堂上顶案,恨其子不在家读书,却外出生事打架,此时一见其子归来,当即训斥责打,夫人在一旁拉架。此一小折戏,论唱腔仅仅是若干句介板,并无其他板式花腔,她怒气冲冲,举止动作与唱白运用,充分发挥了内心情感,宛似民间老父打子之镜头。相比之下,《红楼梦》电视剧中贾政为宝玉不认真读书,亦有责打宝玉之戏,远不如她以戏曲演唱的火爆精彩。这是从演出实践中发展创造而来,是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三人在50年代到60年代合作演出的“打子”,可作为精彩折子戏演出,之后是否还有更精彩的折子戏演出,我就没有见到了。

丁果仙同志一心扑在戏曲艺术上,劳而不怨,诲人不倦,思想觉悟较高,为党的戏曲事业勤奋耕作,于1959年由张玉田等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戏曲事业上,迈开了更大的步伐。

太原市戏剧学校成立,丁果仙任校长。图为学生在院子里上课、练功。

为了后来人

山西省晋剧院成立之初,丁果仙任副院长,此时正值本省戏曲大打翻身仗,陆续调集优秀青年演员集中培训,认真排练,拟成立青年晋剧团。老丁把全部精力,投入培育青年演员之中。当时晋剧院租赁南文化宫排练演出,她在此设有办公室,在排练《含嫣》《小宴》《杀宫》《算粮》与《卖画劈门》《打金枝》等戏中,她对口掰字眼,唱腔韵味与手眼身法步等进行全面检阅,具体进行指导,使来自本省四面八方之青年演员,去掉方言土语,念白得到统一。她检查青年演员唱做念打中不够规格之处,青年演员之每次演出,必亲临现场观赏,看后即找本人去讲,认真指点,直至深夜,不便回家,同学们即搀扶她到三楼办公室休息。她教戏极其严肃认真,对唱腔动作,一丝不苟,不惜三番五次进行示范,十次八次让他重来,直至精疲力竭,满头冒汗,经若干示范指点后,仍不能尽如人意,恰有恨铁不成钢而发怒数训之时,青年演员亦恼恨自己愚笨而发火;少顷则互相发笑,继续排练,一次一次重来。从青年演员而论,每晚戏毕,老丁对某同学做指导,大家都围在一起,听其讲解,当转向另一同学时,随之转移,用心听讲,尽心理解记忆,她有相当大的凝聚力,走向哪边,青年亦转向哪边,可谓“丁步亦步,丁趋亦趋”。夜深人静,每晚即在办公室休息。

丁果仙同志,由于缺乏子女,暮年孤独感尤甚,特将任秀峰前妻之幼子任继亮收养过来,以之为精神寄托。其主要方面,对学生之培养教育,亦若对子女之爱,尽心力而为之。1962年青年晋剧团业已成立,组织上任命其为省戏校校长,当时戏校之二班,已分开行当,她除给集体讲授念白字眼、唱腔韵味外,以须生组为重点,传授其拿手好戏《捉放曹》,此为戏曲剧目中之骨头戏,二班学生郭振琪饰演陈宫,她一字一句地教,一招一式地示范,不厌其烦地传授,不惜情面地纠正。郭振琪同学模仿性亦强,惟妙惟肖,在实习演出中,效果相当强烈,广大观众一致认为是丁果仙之真传实教,当然在出神入化方面还有一定距离,该生念兹在兹,真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出高徒”。她在戏校亦传授过《卖画劈门》,虽未实习演出,但其高足张清玉,后来亦为戏校八班按丁校长之戏路排出,曾参加全省戏校学生调演,荣获二等奖;要与当时兄弟剧团所演之《卖画劈门》相比,亦为上乘之作。据张清玉言:当时每礼拜日,须生组即去家探望校长,丁校长慈母式之爱护,让孩子们吃点喝点,边拉拉家常,谈谈生活。当告别返校时,她却说:“不能白来,你将某某戏中之某唱段唱唱,你将某戏中之某过场做做。”看后给以指导纠正,才让其返校。由是观之,丁校长之对学生,可谓尽其心矣;二十年后之今天在访问中,每谈到丁校长之为人,弟子等极表怀念之情,崇拜之情,只惜其未能延年益寿,多来赐教。若待粉碎“四人帮”后,将其拿手好戏,全部传授下来,不特本校弟子多受教育,即对晋剧艺术之发展,亦将不无小补。

1962年秋,省领导出面由省文化局承办,隆重地举办过丁果仙舞台生活四十年纪念活动,邀请本省晋剧活动地区之文化当局,丁果仙之亲朋好友,省文艺界之各社会团体之学者名流,省各团校及丁果仙弟子等一千余人,济济一堂,除部分来宾致辞祝贺外,一致对丁果仙之表演艺术成就,赞颂备至。会中除组织丁派弟子致礼拜谢外,又收了数十名学生,尚待继续培育。会期三天,除由丁果仙与其老搭档演出过《走雪山》《详状》《太白醉写》外,还组织其弟子演出过《芦花》《八件衣》《卖画劈门》《捉放曹》等丁氏成功之作。会中一致认为丁果仙表演艺术,在晋剧界已成为丁氏表演体系,在唱腔上除其天赋之嗓音条件外,她习用胸腔共鸣,口腔共鸣,以声传情,以字行腔,独创一派,并在传统程式上与内心戏相结合,使剧中之人物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后本省各报均发表了评论文章与新闻报道,《中国戏曲报》上亦载文评介丁果仙之表演艺术。

丁果仙致答词中,说到她的体会:“台下是我,台上非我,我即角色,角色即我,我与角色融为一体,才能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此次纪念大会,使戏曲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也使文艺界与广大观众,领略到丁氏之表演艺术体系,她是戏曲界学习的榜样,亦为文艺界共同学习之榜样。丁果仙所患之肺气肿病,由来已久,多年来带病工作,悉心授徒,实为余热生辉。1964年秋,本省举办现代戏会演,省晋剧院以《丰收之后》剧目参加会演,院领导仍欲请老丁参演剧中之一角,参加大会演出与广大观众见面。但知其在戏校授徒工作,已力不能胜,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亦难尽如人意。剧中有一五保户王奶奶,只上一场,唱词亦少,未知其意如何?当即与之商谈,她欣然应允。虽全部唱腔有人设计,但王奶奶之唱腔,由老丁自己按剧情设计。全剧在合成前,请其参加拉过一次,认为她设计之唱腔,起伏婉转,别具韵味,举止动作,酷似民间之五保户老太太,足见其生活基础之深厚。演出后一上场观众即来碰头彩,几句唱腔,即获多次彩声,效果特佳。此为丁果仙之告别演出,也是丁氏唱腔艺术之最后音响资料。

(本文1993年10月28日初稿,1994年9月20日改稿;刊载在《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之《影行》卷第二章“品不够的果子艺”;原载《艺苑熟人往事》。 本文节选自《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丁果仙》之《品评》卷,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