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历经风雨向高峰进发

2021-05-24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刘平

建党百年话剧发展历程及艺术成就

《放下你的鞭子》
《虎符》
《古田会议》
《谷文昌》
《柳青》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回望中国话剧的发展进程,就如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取得全国胜利的征程一样,它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历经革命斗争中暴风雨的洗礼,在砥砺前行中开放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话剧的成长与成熟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视是从建党之初就开始的。党的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办《新青年》杂志,1923年正式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倡导科学、民主,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唤醒民众,反帝反封建。发表《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新旧思潮之激战》(李大钊)等论文和《狂人日记》(鲁迅)等作品。剧目创作有《终身大事》(胡适)、《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获虎之夜》(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打出幽灵塔》(白薇)、《雷雨》(曹禺)等一批表现反帝反封建、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内容的话剧。

1929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它同以后陆续成立的其他许多左翼文化团体组成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共同接受我党中央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的领导”(周扬)。其中,左翼戏剧家联盟就是“文总”领导下的一个分支机构,1931年在上海成立,周扬、胡风、田汉等先后担任过“剧联”党团书记。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1931—1933年先后在北平、汉口、广州、南京、杭州、南通、天津、太原、济南、青岛、成都等地设立了分盟或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革命文化活动的“围剿”。

左翼戏剧家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在白色区域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运动,采取“剧联”独立演出、辅导工人和学生表演以及联合演出的方式,积极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创作剧目有:描写工人和市民生活的《阿珍》《梅雨》《血衣》《活路》《名优之死》《回春之曲》等;描写红军革命历史的《我——红军》《战斗的夏天》《年关斗争》《南昌暴动》等;描写农村生活的《五奎桥》《香稻米》《东北之家》等;宣传抗战内容的《乱钟》《血衣》《放下你的鞭子》等。从艺术上说,有的剧目内容比较简单,有的戏还存在着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但演出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放下你的鞭子》是一个街头剧,抗战期间演了8年,有时一天演几场,演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投入抗战的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全国迅速掀起全民抗战的热潮。在上海,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十三个“救亡演剧队”;在武汉,周恩来领导的“三厅”组织了十个“抗敌演剧队”和一个“孩子剧团”。艺术家们放弃大城市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工厂、农村、军营乃至战斗的前线,以话剧为武器,宣传抗战,动员民众,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其话剧作品也在血与火的锻造中逐步走向了成熟,出现了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高潮。

如果说,曹禺的《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在文本创作上的成熟,那么,抗战时期话剧的成熟则是整体性的,其表现:一是创作好作品的作家多;二是从文本创作到舞台演出,包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的成熟,出现了《屈原》《天国春秋》《忠王李秀成》《秋声赋》《法西斯细菌》《凤凰城》《升官图》《正气歌》《全民总动员》《民族至上》《李秀成之死》《秋瑾传》《风雪夜归人》《保卫卢沟桥》《上海屋檐下》《夜上海》《明末遗恨》《雾重庆》《国家至上》《孔雀胆》《清明前后》《李闯王》《蜕变》《丽人行》《抓壮丁》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话剧《丽人行》向传统戏曲学习,全剧分为21场,以形式上的创新获得评论界一致好评。有评论家说,《丽人行》是“往新形式的路上去的一个绝大的成功”。直到今天,抗战话剧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仍然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扎根人民,歌颂新生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人民热血沸腾,迅速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高潮,祖国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揭开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篇章。在欣欣向荣的氛围感染下,话剧艺术家心潮澎湃,从内心洋溢着一种歌颂党的领导、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冲天干劲的激情,话剧创作也跨进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描写新生活、歌颂新人新事的剧目大量涌现。如歌颂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龙须沟》《四十年的愿望》《刘连英》《妇女代表》《赵小兰》等;描写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红旗歌》《考验》《烈火红心》等;描写农村巨大变革的《春风吹到诺敏河》《种桔的人们》《人往高处走》等;描写抗美援朝的《钢铁运输兵》《英雄阵地》等;表现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精神的《战斗里成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万水千山》《董存瑞》等。老舍先生因创作《龙须沟》的成功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话剧工作者。

贯彻“双百”方针,大大激发了话剧艺术家的创造活力,话剧创作出现了一批具有新的尝试与追求的新剧目。如《布谷鸟又叫了》《同甘共苦》《洞箫横吹》《上海滩的春天》,描写合作化时期的新人形象,力求克服概念化、公式化的影响,改变“一个阶级、一种职业、一种典型”的倾向,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写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和独特个性,表现出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心情感和具有深刻意蕴的哲理内涵,在题材的处理和舞台呈现方面体现出新的艺术追求。《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二个春天》《年轻的一代》《李双双》《雷锋》《远方的青年》《豹子湾的战斗》《南海长城》《不准出生的人》《战洪图》《山村姐妹》等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优秀剧目。

话剧民族化探索的深入。话剧民族化一直是话剧艺术家关注的话题,抗战时期在重庆、桂林、延安等地展开过广泛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为纠正我国话剧舞台创作学习苏联演剧经验出现的“一边倒”倾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艺术“民族化”的问题,发出文艺创作“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号召,话剧创作出现了《虎符》《蔡文姬》《茶馆》《关汉卿》《文成公主》《枯木逢春》《骆驼祥子》《桃花扇》《红色风暴》《红旗谱》《甲午海战》《马兰花》《宝船》等优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艺术实践,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体现民族风貌,吸收戏曲的表现手法,在演出形式和表现形式上融会了民族戏剧的美学精神,为话剧艺术的发展探索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之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主旋律创作放射光彩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戏剧艺术家的改革意识,话剧创作革新由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戏剧改革是从对话剧“危机”的反思开始的。发生于1983年的“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随后是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西方戏剧的被介绍,使艺术家们的思路大为开阔。在吸收、借鉴西方戏剧中优秀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向中国传统戏曲吸收艺术营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实验,打破陈旧创作观念的束缚,努力寻求舞台呈现的多样化与丰富性。其中,导演观念的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舞台创作中突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借鉴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和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手法,把西方戏剧的假定性与传统戏曲的写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写实与写意,以及意识流、电影蒙太奇等创作手法,比较好地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问题,使话剧舞台呈现出一部部诗意化的戏剧作品。《屋外有热流》《原子与爱情》《绝对信号》《母亲的歌》《街上流行红裙子》《魔方》的创作,或推倒“第四堵墙”、破除一切幻觉的实验,或多场景的运用,或写意性舞台设置,或进行心理意识流的尝试,或多种创作流派的表现手法使用,不仅没有使所表现的内容“失真”,反而强化了人物的情感真实,把生活真实提升到艺术真实的层面。《蛾》《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双人浪漫曲》《周郎拜帅》《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等作品以超现实的创作方法表现生活的内在真实,使舞台创作呈现出整体的形式美和时空流动的韵律美,不仅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且使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狗儿爷涅槃》《中国梦》《桑树坪纪事》运用戏剧假定性,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的表现方法,将表现与再现、写实与写意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变得能和观众直接交流,并外化为有意味的戏剧情景,把话剧表演与音乐、舞蹈相融汇,充满东西方哲学的美学意蕴。这些作品是“探索戏剧”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话剧在不断革新过程中所闯出来的一条艺术创新之路,标志着中国新时期话剧经过蜕变后走向了成熟。

探索戏剧的兴起也促进了现实主义话剧创作深入发展。一是以新的视角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改“仰视”为“平视”,以鲜活的生活细节写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平民本色、高尚品德和英雄气概。《报童》《宋庆龄和孩子们》《陈毅市长》《秋收霹雳》《贺龙军长》《平津决战》《朱德军长》《虎踞钟山》《马克思流亡伦敦》等率先突破描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禁区,塑造出有血有肉、可爱可亲的领袖人物形象。二是突破题材禁区,以写“人”为创作主旨。《明月初照人》《不知秋思在谁家》《昨天、今天和明天》《山乡女儿行》《母亲》《人生不等式》《寻找男子汉》从关注女性恋爱婚姻入手,大胆表现改革开放年代中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自信力的增强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三是增强现实主义话剧的艺术表现力,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深入开掘剧作主题。《商鞅》《沧海争流》《死水微澜》《张之洞》等以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开掘,对历史人物思想情感的细腻描写,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意蕴。《小井胡同》《红白喜事》《黑色的石头》《夕照》《天边有一簇圣火》《同船过渡》《李白》《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打工棚》以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的素质提高与民族精神的提升。《岁月风景》《洗礼》《士兵突击》《北京大爷》《地质师》《“厄尔尼诺”报告》等描写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人们的思想变化、人格成长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儿童剧《陈小虎》《春雨莎莎》《雪童》《白马飞飞》《一二三起步走》塑造了新的儿童艺术形象。

进入21世纪,话剧创作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政策的指导下,题材不断拓展,创作手法多样,舞台创作出现了绚烂多彩的局面,主旋律话剧创作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从展览好人好事到创造人物形象,出现了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的多部优秀作品。《郭双印连他乡党》描写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黄土谣》以湖南一个村支部书记宋先钦辛苦10年还清村里18万元借债的事迹创作,通过父子之间的心灵碰撞展现了两代人的思想矛盾冲突以及不同的人生追求。《我在天堂等你》展现两代军人的思想冲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使人们看到了理想的崇高和信念的光辉。这些作品一改话剧作品中党员领导形象苍白的问题,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写出了有理想、有追求、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形象。

从写社会问题剧向艺术层次迈进。在探索、寻找、创新的过程中,话剧创作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天籁》《生死场》《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谁主沉浮》《立秋》《这是最后的斗争》等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优秀剧目。

儿童剧创作的回归与突破。《宝贝儿》《享受艰难》《我和我的影子》《绝对小孩》《古丢丢》《想飞的孩子》《大山里的红灯笼》《红缨》《戴“星星”的孩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火光中的繁星》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学会在艰难困苦中成长。

新时期民营话剧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诞生的,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创作方面,民营话剧是实验、创新的。《思凡》《恋爱的犀牛》《隐婚男女》《卤煮》《我这一辈子》《二马》《戏台》等作品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比较优秀的话剧作品。

社会主义新时代:

贴近现实向高峰进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指导下,艺术家进一步增强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弘扬时代主旋律,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围绕重大主题推出一批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开拓出话剧创作的新格局。

话剧艺术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主旋律话剧,题材开掘不断深入,创作思维不断扩展,塑造人物越来越鲜活。《麻醉师》通过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陈绍洋先进事迹的描写,写出了“信仰”的力量,塑造了可信的人物形象。《共产党宣言》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思想理念融入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使深刻的思想产生了吸引人的艺术魅力,使共产党员林雨霏的形象更加感人。《兵者·国之大事》敢于直面当代军队在治军观念中的矛盾冲突,是军旅戏剧在创作观念上的一次突破。

塑造英雄模范人物方面的突破,摈弃了“编年史”式的创作模式,以生动鲜活的细节突出英模人物的人格风范。《古田会议》《董必武》《三湾,那一夜》《支部建在连上》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中国革命进程中年轻领导者的艺术形象。《今夜星辰》《深海》通过科学家生活工作中有趣的故事,写出了他们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理想抱负和高尚品德。《平凡的世界》《红旗渠》《谷文昌》《柳青》《焦裕禄》《路遥》《家客》《沧浪之水》《长安第二碗》《上甘岭》等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艺术成就。而在抗疫表现上,《逆行》描写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一起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写出了艺术美,在普通人中写出了敢于担当的责任信念,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永不言败、敢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奉献精神。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剧作家们用手中之笔,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把激情与感悟化为一部部优秀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像《塞罕长歌》《县委书记廖俊波》等作品,或表现最美的青春奋斗者,或聚焦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在舞台上为脱贫攻坚留下了壮阔、恢弘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