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阳泉晋剧院团略记

2016-09-21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郭俊卿

配图

阳泉市晋剧院,东四处中路梆子的龙头老大,它的发展过程大体是:

1947年5月阳泉解放。晋剧艺人许志林受市委副书记任朴斋的委托,招聚葛秀枝、蔡春春、王义诚(茶叶红)、刘书让、侯德全等流散艺人和石卜嘴自乐班的荆发厚等成立"新华剧团"。翌年8月,因战事被困而流散于石家庄,由高文翰、王红计、张春明(二计黑)、杨步云(山药蛋)所成的"共和班"返回。在市委文教科领导下两班合并,并派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孔丽贞(北路梆子艺人)为指导员,成立"人民戏院"。1952年,"戏改"后曾名"大众剧团"、"新声剧团"。其间,二计黑、山药蛋、郭凤英、(十一生)冀萍、李素英、冀素梅(小果子)、高爱卿(说书红高文瀚之女)、栗彩云(疤改英)、路小桃、筱桂乔、董秀玲、杜兰香、雷啸春、刘俊美、李芝凤、刘慧芳、杨四货等一批名伶荟萃舞台,又有邱树山、郝金瑞、冯少成、李长璐、雷合电等京剧艺人加盟。在继承中路梆子"粗犷火爆"特点之同时,吸收京剧"规范、工细"之长,形成豪放、激越、刚劲、大方的艺术风格。再加丁果仙、牛桂英、冀美莲、程玲仙等经常客串于此,演出《辕门斩子》、《黄鹤楼》、《斩十王》、《忠保国》、《牧虎关》、《梅降亵》、《五岳图》、《七剑十三侠》、《嫦娥奔月》、《画中人》等传统戏和《破除迷信》、《枪毙黑母蝎》、《矿区之花》等配合形势的自编时装戏。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又演出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夺印》、《傅家营》、《焦裕禄》、《女飞行员》、《山城烽火》现代戏。其时,郭凤英、冀萍参加"赴朝访问团",冀素梅的《辕门斩子》在上海灌制成中路梆子在阳泉的第一张唱片。《枪毙黑母蝎》在省城会演获奖。于是,在业内有了"东山派"的美称。之后,由邱树山等执教,随团培养出赵有全、王银秀、吴占文、曹文茹、王秀花等一批学员。如此,剧目丰厚,流派纷呈,技艺精湛,文武不挡。再加上电器化的发展,电光取代了汽灯、"真人上天"、"真人下画"、"飞檐走壁"的机关布景压过了"一桌两椅"的切末装置。人民戏院一时轰动省城,蜚声口外,留下了"冀萍、李素英小桃、高爱卿正套胡生小果子拉二套是疤改英二计花脸张春明老生包给茶叶红后面还有杨盛兵青衣旦筱桂乔李长璐打武生二黑头雷合电刀马花旦雷啸春李芝凤的娃娃生山药蛋耍丑笑煞人郝五的鼓板打得硬拉葫芦的张仰增李玉琦电打活布景尹苏年剧务一了精张科喜行头管得好王子清外交跑得勤"这段口碑。

1966年"文革"开始,剧团一度解散,人员下放。1970年组建文工团一队,排练演出晋剧。原有的大部分人员返回,又调进赵华云、刘凤兰、贺国华、郭学友、李军胜、韩少华(十三红之子)等人演出当时被人称之为"八大样板戏"和"现代戏"《农奴戟》、《苗岭风雷》、自编剧目《碧岭红花》、《火烧八仙楼》等现代戏,元气逐步恢复。

1977年,在全国率先上演延安评剧院本《逼上梁山》(雷合电、贺席华、赵华云导演陈学勤、郭学友为主的音乐、唱腔设计)引起轰动,随之《下河东》、《白沟河》、《孙安动本》、《三滴血》、《龙匦误》等20多部传统戏陆续上演。同时自创剧本《屈斩道同》(刘中元编剧)、《深宫恨》、《喋血蕲州》(郭俊卿编剧)、《春江夜审》(王孝先编剧)、《杨门巾帼》(1-5)(郭俊卿编剧)、《反潼关》(郭俊卿整理改编)、《再教子》(李守贞编剧)等先后出炉。此时,荆翠花、荆玉玺加盟;毕业于省戏校、市艺校的吴晋山、陈润金、康元太、荆自保、孙福利、梁小兰、朱捧寿、白元喜、杨永胜等青年演员、演奏员调进;随阳泉市青年实验晋剧团合并而来的朱建华、陈美花、郭进普、刘卫平、王成元等加入;之后又有侯润娥、刘海涛、刘旭梅、张志平、张红红等从省市戏校毕业派进;胡秀兰、王玉萍、孙晓敏、程中华等随团学员趋于成熟,演员队伍更加有了新的改观。

这一时期,剧团编剧有赵华云、郭俊卿、刘中元;导演高爱卿、刘光明、王林元、苏峰景;音乐作曲苏富士、任福全、郭胜、白元喜、郭进普;文武场面郭学友、吴晋山、李贵书(均为司鼓)、陈学勤。张全贵、白元喜、宋虎成(均为胡呼);舞美设计布景制作陈孝、王书田、李臣俊;服装道具张科喜、郭顺昌、任鸿义;剧务荆自保、朱捧寿等,形成一个比较有力的艺术班子。

其间,自创剧本《深宫恨》参加了省剧本推陈出新座谈会;《喋血蕲州》参加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获六项大奖,山西日报以《争议和屈辱中的忠勇之家》为题发表评论。后获山西省首届剧本征文三等奖;《霸王与虞姬》(贺国华、曹文茹主演)被山西电视台录像;《春江夜审》省城会演;以《汉宫惊魂》、《访白袍》、《闻讯兴兵》、《探裴》、《三娘教子》、《见皇姑》等戏参加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吴占文获一级中年优秀演员奖,贺国华获二级中年优秀演员奖,朱建华获一级优秀青年演员奖,冯瑞红、陈美花、任瑞琴、张爱玲、黄春明获二级优秀青年演员奖。

1998年后,剧团着力加强剧目建设,保留观众喜闻乐见的《黄鹤楼》、《审御案》、《忠义侠》、《再教子》(李守珍编剧)等传统戏;学习引进《出水青莲》、《中国公主图兰朵》、《诗扇情》;精心打造自己独有的看家戏《牧羊圈》(1~2);力推自创剧目《荒沟纪事》(刘彤兴、张廷秀编剧)、《盂山情》(郭俊卿、王道江、文匡民编剧)、《大钟煌煌》(王伟、王道江编剧)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聘请专家排练《九江口》、《沙家浜》等经典剧目;因人制宜排练《魂断巴丘》、《伐子都》、《杀驿》等功夫戏。至2007年共积累优秀剧目30余部。其间,吴占文、陈美花、王世坚获"五个一工程优秀表演奖;郭进普、朱建华、王成元获杏花奖;刘卫平、张红红、刘海涛、候润娥、张志平获"杏花奖"、"艺术新秀杯"双项奖。梁小兰、张志平、杨春海随阳泉市访问团赴英国切斯特菲尔德士友好访问,把《三岔口》、《失子惊疯》演到大洋彼岸,受到当地观众和新闻媒体的空前赞誉。

在晋剧院(团)发展过程中还有几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如:阳泉艺校为其输送来几批如孙福利、梁小兰、朱捧寿、刘海涛、张志平等优秀人才;与阳泉市青年试验晋剧团合并吸纳了郭进普、王成元、陈美华等一把子较为成熟的演员;凝聚了王孝先、郭俊卿、王道江、苏风景、孙福利、王伟、王成元一伙编导人员。

2005年升格为阳泉市晋剧院。迄今剧院以刘卫平为院长,带着《忠义侠》、《白沟河》、《审御案》、《出水青莲》、《文龙归宋》巡回演出在晋秦冀三省。一齼《牧羊圈》成品牌,十年不衰,创下自编剧目迄今为止最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路梆子在阳泉还另有一支劲旅,即农村业余剧团和厂矿业余剧团职业剧团。这些剧团忙时参加劳动,闲时自娱自乐。譬如"山西国阳晋剧演出一团"、"阳煤三矿晋剧团"、"阳泉星阳晋剧团"、"阳泉新蕾晋剧团"、"阳泉中路梆子晋剧团"、"山西小程玉英晋剧团"、"平定东升晋剧团"、"阳煤四矿剧团"、"阳煤二矿剧团"等企业和民营剧团异军突起;农村业余剧团,班子的头人聚人有方,办团有法恰似一枝梨花在山庄田园中飘彩值得一说!还以上章召业余剧为例:有文章说"此剧团虽系业余剧团,但是班规严格,演员学戏唱戏也甚为认真吃苦。须生郭秉池为了唱好《九件衣.公堂》一场自在家中炕上端纸筋笸箩当纱帽练习"前爬后蹲",忘情时几乎蹲死襁褓中的初生女儿。大花脸郭凤桂置妻子"亡故"而不顾,拉了身穿重孝的女儿(长大成为剧团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青衣兼老旦演员)上台演戏,一出《明公断》的包公唱完才回家了理丧事。诸如此类,作为轶事,至今尚在乡里广为流传。

解放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剧团还先后请尹芝荃、李会全、李锦屏(女,寿阳人,科班出身)为师。排出《国公图》《打銮驾》《斩单童》,《五女兴唐传》(1~6)《平黄龙》等传统戏,自排了王易风的《落网》、张思聪的《柳树坪》河南传来的《三世仇》《社长女儿》《会计姑娘》以及国内引起轰动的《江姐》《夺印》等现代戏;"文革"期间社会上派性四起但剧团仍能齐心协力坚持走乡串村公演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时称的"样板戏"。1979年秋(时已恢复传统戏)剧团短时期内赶排了《杨门女将》《忠烈千秋》《游西湖》等戏。带着这些剧目逢年过节,秋罢冬闲之时无偿演出于阳泉郊区、东盂县一带,成为当地业余剧团的佼佼者。

60年来剧团坚持不懈,是因为有郭启梓、郭润月、郭尔鸿等领导者的苦苦经营。其中以郭启梓最为热心,他挨门串户搞募捐,带领演员拾生铁、捡矾石换钱为剧团朴闹下一副戏箱。斯人直至花甲,患"脑血栓"症,病瘫在外乡舞台时才含泪离开他35年为之呕心沥血的戏班子……

建国以来,此剧团经历了老少四代,出出进进约三百余人,长期坚持下来的近百人中有造诣的演员择其要者(除上文提到者之外)如:郭盛年(须生)郭曙奇(三花脸)乐师中出色者有郭田生(鼓板)郭照清(音乐唱腔设计兼铙钹)张喜明、范春贵(均为在文场四大件儿中转一圈的乐手)。

值得一提的是从剧团走出去的尖子人才郭秀玲下海入盂县晋剧团应工青衣;郭俊卿曾担任阳泉市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副主任、阳泉市晋剧团党支部书记、编剧。

综上所述,东四处的业余剧团尤其是工矿职业剧团,何部分农村业余剧团,他们以先进的装备,可观的阵容,坚持常年,活动频繁,飘香于工矿田园受到人民大众的普遍的欢迎。

值得褒扬的是跨世纪之年涌现出的"阳泉戏迷协会"大成气候。戏迷遍布四区两县,闹票、大赛等轰动山城,戏迷对抗赛冠绝三晋,甚者在"走进山西大戏台"打擂不仅一次夺得擂主。更有"网络戏迷协会"在新浪UC创出一片天地,每让网络戏迷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