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晋剧”学校教育调查研究

2019-12-1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洪涛
配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晋剧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入戏班拜师学艺,二是进科班学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办的剧团代替了昔日的私人班社,新的艺术教育形式便应运而生。其培养戏曲人才的主要方式,一是随团培养,二是开办戏校(含文艺班、训练班)。

一、公立戏校的晋剧教育

1. 戏校晋剧专业的历史

1953年,面对晋剧演员女多男少,行当不全、后继乏人等问题,太原市文化局号召各剧团自力更生,培养戏剧接班人。人民剧团团长张宝魁、新新剧团团长丁果仙先后自费开办训练班,1955年二者合并为太原市晋剧团戏剧训练班,这就是太原市戏剧学校的前身。随着1957年山西省第一所戏校——太原市戏剧学校的设立,在“教育大跃进”的背景下,1958年山西省戏曲学校、1959年晋中专区文化艺术学校相继成立。见下表:

1962年,国家对艺术院校进行改革,文化部规定每省只允许兴办一所省级戏校,省文化局除成立山西省戏曲学校外,又成立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三个剧种分校,其它市级戏校多命名为“文艺班”。“文革”开始后,招生全部停止,省、地戏校几乎全部瘫痪或停办。在“文革”后各戏校或文艺班普遍建立或恢复的情况下,“198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为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搞好地方戏曲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意将山西省戏校的七个分校和文艺班,归各地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成为地市中等专业学校。”截至目前,除2002年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升格为大专外,其余仍为中专学校。

“晋剧”专业在“文革”前的人才培养数量与办学周期上是相当有限的。戏校复建以后,招生规模逐渐加大,培养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全省的晋剧团从业人员,多为各级戏校培养的毕业生。

2. 办学

政府助力,促进戏校成长。1973年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召开了全省艺术教育工作座谈会,1981年山西省文化局在雁北地区戏曲学校召开了全省戏曲教学研究座谈,这些全省艺术与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研究探讨了建立戏曲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对“文革”后戏校教学研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办于1978年的“山西省戏曲教学剧目汇演”活动,四十年来,不仅创作了许多精彩的剧目,而且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为弘扬山西戏曲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晋中市政府为了扶持晋剧艺术,针对晋中市文化艺术学校开设的晋剧精英班,给予每人每年五千元的生活补贴,对晋剧专业生源质量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晋剧专业与学制建设。戏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是一个需要多年浸润、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晋剧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一般要在9~12岁入行,太晚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常年的早晚功,上台既要懂唱腔、舞蹈表演,又要懂文武场音乐的配合,需要学习很多知识。

晋剧专业一般分戏曲表演、戏曲音乐两个方向。主修的专业课程有基训、唱念、身训、毯功、把子、晋剧打击乐、晋胡、二股弦、三股弦、四股弦、剧目、戏曲理论、戏曲音乐简史、戏曲史、乐理、视唱练耳等。各戏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如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副院长苗洁,撰写出版了30余万字的戏曲文字教材,主编并录制了60集晋剧立体影像教学资料;晋中市艺术学校出版了一系列晋剧校本教材,诸如此类的晋剧专业建设措施与尝试,为晋剧专业教学的成长提供了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剧专业的学制曾有过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九年等不同的学制。太原市戏剧学校晋剧专业,从初创至今一直沿用五年制教学。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曾于1960年设戏剧系,该系以培养戏曲编导人才为宗旨,分设四年制本科和三年制中专,培养的第一批高等戏剧专门人才,在我省各地戏曲剧团、艺术学校、文化主管部门,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革”结束,山西艺术院校全面恢复招生,当时传统戏演出市场人才需求量很大。晋中市艺校复建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从1976年入校到1979年毕业,短短三年的时间,就把他们推到了演出第一线,完成了对当时戏曲表演队伍的快速补充与跟进,这批学员现在也成为了晋剧艺术的中坚力量。另外,1979年山西省戏曲学校试用了山西省文化局主持编写的七年制教学大纲。目前各戏校的晋剧教育,多采用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或五年中专等办学模式。

丰富专业、联合办学。上述开设有“晋剧”专业的戏校,晋剧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核心专业。80年代后,各戏校为了谋求学科建设与多元发展,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编导等相关专业,丰富了学校的专业建设。

为推动晋剧表演人才的培养,一些戏校往往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来谋求更好的发展。1982年,中共包头市委,市政府为解决晋剧表演艺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招收63名学生,委托山西省戏曲学校专设包头晋剧专业班,代培五年,该批学生毕业返包后,1987年经市政府批准,组建了包头市青年晋剧团。吕梁市艺术学校设有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吕梁教学班,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全省唯一驻地市的下属单位,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唯一一所对口帮扶的中职学校。此外,还有介休市职业艺术学校挂靠晋中市艺术学校来办学。2014年,中国戏曲学院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合作培养的26名2010级首届晋剧本科班学生,对晋剧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探索与示范的效果,得到了业界的较高评价。

请进来、派出去、重交流,促师生成长。“太原市戏剧学校成立初期,曾先后聘请川剧演员阳友鹤、京剧演员尚小云、河北梆子演员王玉磬、歌唱家郭兰英等授艺,并常派师生向省外剧团学戏。1960年以首届学生为主远涉川、滇、黔、桂、粤、湘六省巡回实习演出,沿途与各兄弟剧种、剧团交流、学习,技艺大进。”1982年,山西省文化厅在大同艺校开办为期1个月的武戏学习班,省戏校、临汾戏校、运城戏校、晋中戏校、晋东南戏校、忻州戏校、雁北戏校、吕梁艺校、太原艺校、阳泉艺校、长治艺校及大同艺校共12所学校派人参加。

近年来,“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聘请张继刚、余秋雨、赵季平等国家级高水平的艺术家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和艺术指导。聘任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为戏剧职业学院名誉院长,聘请田桂兰等我省晋剧各个行当的优秀艺术家成立戏曲教学指导组,对戏曲教学进行指导,为培养晋剧新人献计献策。这些优秀艺术家的加盟,提升了师资整体水平,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教学方法有了明显改进,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学院出人才、出精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学校还成立了王爱爱、武忠等国家级传承人的工作室,为晋剧非遗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晋剧人才培养上,各戏校采取了送出去代培,请进来讲授以及开设多种临时训练班的办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共建、校团共存、重在实践。1979年,山西省戏曲学校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实习演出团。2003年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开始走校企共建之路,与大同市吴官屯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校企共建单位,组建“艺蕾之声”艺术团。2008年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成立了少儿实验艺术剧院,作为学校学生的实训基地,以团促校、以校养团,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出路,也是在校生投身艺术学习训练的理想园地。戏校的这些校团合作的经验和例子,完美地印证了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的创立者——张宝魁、丁果仙两位晋剧大师的真知灼见。

二、私立戏校的晋剧教育

山西省的晋剧艺术教育以公办的戏校和艺校为主体,在晋剧艺术的人才培养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民办戏校则是晋剧艺术教育的补充力量。2004年3月,胡嫦娥为创办自己的嫦娥艺术团,建立了“晋阳艺校”,艺校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创办,成立戏曲表演班,并严格开设文化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剧团培养后备人才。起初先培养文武场乐队,之后面向全省招收晋剧演员,选择标准是招收有潜力的好苗子、好演员。2006年开始,正式办戏校,采用戏校与随团结合的培养方式,比较机动灵活。2007年达到“三团一校”的规模(梅花团、杏花团、实验团、戏校),戏校学员常年跟随实验团在五台山实习,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胡嫦娥邀请名师常驻戏校授课,为学员的培养付出了很大代价,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知识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随着2011年演出市场的不景气,剧团负担的加重,戏校学员中年龄较大的随团工作,年龄较小的进入晋中市艺术学校继续学习。该戏校培养的学生几乎遍布山西省各个晋剧院团,总数达300余人,仅山西省晋剧院就有40人左右。

2004年,杨红丽曾自费创办“晋中市‘小鸣琴’艺术学校”;2005年,马玉楼曾在故乡汾阳成立“马玉楼艺术学校”。改革开放以来,私立戏校纷纷开办,但私立戏校由于没有持久的经济支撑,往往办不长久,摆脱不了停办的命运。

三、成就与问题

“晋剧”教育除上述“山西省艺术院校戏曲教学剧目展演”外,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全国各省市戏剧家协会协办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教育部牵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57年至今,戏校中的晋剧教育已然超越60年,在戏校教师及前辈的辛勤付出下,培养出了大批的晋剧人才。诸多成绩与成功的经验已被历史所铭记,但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晋剧教育的发展。

据戏校教师介绍,从2000年开始,戏校学生生源质量变化显著,之前的学生往往出于对晋剧艺术的热爱而选择这个行业,渴望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出人头地;但2000年之后一些文化课较差的学生为了寻找出路,选择这个专业,那种为晋剧艺术执着追求、甘愿奉献的人变少了。一个好苗子从打杂、配角、主角到重点培养对象,再到成角,没有十年的艰辛是不可能实现的,成名成角的百不到一。戏曲演员漫长的培养周期与成功的低概率,使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另外,山西省的晋剧专业目前只有一所大专,其余都是中专,戏校毕业的学生学历普遍偏低,出路窄。当下社会,学历成为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没有本科学历的戏校毕业生,似乎除了从事戏曲也进入不了其他行业,假如戏曲业务再不熟练,工作与生存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面对微薄的收入与企业化运作的院团,没有归属感,上升空间有限,戏曲的不景气与社会认同度低成为恶性循环,甚至部分晋剧院团的领导直言绝不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戏曲。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方式,它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极大的破坏。晋剧与其他行业需要同一条起跑线,本科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让学习晋剧的学生找工作时不局限于剧团,拓宽就业渠道,让他们有到文化系统争取为戏曲发声的机会,为戏曲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各戏校校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制约了戏校的发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一些晋剧名家指出,目前的戏曲教学中有一些违背戏曲规律的共性问题得不到解决,比如暑期是学生们的法定假期,但对于剧团人员来说却是台口最为忙碌的日子,学生们浪费了最好的实践机会,无疑也拉长了他们的成长周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吕梁艺校等单位的重视,并把暑期改为实践教育。此外,晋剧专业的师资也是近年来困扰专业发展的大问题,尤其是晋剧音乐的教师,有学历、有能力并符合要求的教师较少,师生比不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晋剧人才是实践晋剧保护的关键问题。

(本文为 2018 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文化视域下“晋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03100,作者系晋中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