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京剧小生唱腔中字音方面的一个通病

2019-01-28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史震己

京剧的唱,一向讲究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的发音要准确,把字头、字腹、字尾交代清楚。汉字属音节文字,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韵母又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当然,不是每个韵母都具有这三个部分,有的只有韵腹,如a(啊),有的只有韵头和韵腹,如ia(呀),有的只有韵腹和韵尾,如an(安),有的头、腹、尾俱全,如ian(烟)。音节是听觉上最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演员如果演唱节奏较快的板式,如西皮流水、快板,字字基本上都是用整体音节唱出来,如《四郎探母》杨延辉与公主的对唱、《断密涧》李密与王伯当的对唱,字音的准确往往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演唱的是节奏较慢的板式,如西皮二黄的导板、慢板,常常会在其中的某一两个字上有一个大腔,我们就会听出它是“拼”出来的,如《锁五龙》“号令一声绑帐外”的“外”字是u-a-i。这时,行腔大都在韵腹上,最后收音时归至韵尾。因此,唱准韵腹对整个字音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在汉语的单元音里,a、i、ü在口腔里的舌位较易控制,它们做韵腹问题不大;而e和o的舌位则较难固定,我们要谈的重点就在这里。主要涉及iou(ou)、uei、uen(en)、ong这几个以e和o为韵腹的韵母。其中的iou、uei、uen如果前面有辅音声母,在汉语拼音里写作iu、ui、un,但在京剧演唱时若字有大腔,e和o的存在还是很明显的。举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证:《玉堂春》“玉堂春好比花中蕊”的“蕊”、《李陵碑》“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的“救”、《春闺梦》“原来是不耐烦已经睡困”的“困”,无不如此。

由于e和o的舌位不易固定,行腔时舌位低了,口腔开度就会变大,其发音就会接近a,整个音节的发音自然就会发生变化。央视戏曲频道播放当代小生名家李宏图先生的戏较多,我们就以他为例吧:《吕布与貂蝉》“我与那桃园兄弟论短长”的“论”,音似luan(乱);《四郎探母·巡营》“萧天佐摆下了无名大阵”的“阵”,音似zhan(战);《连升三级》“贵人相助规章改”的“贵”,音似guai(怪);此外,《霍小玉》“会美人”的“美”音似mai(买),《群英会》“人生聚散”的“生”似shan(山),“被我瞒过”的“被”似bai(败),《吕布与貂蝉》“有神灵”的“神”似shan(山),《罗成》“泪不轻弹”的“泪”似luai……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以李宏图为例,并不是说只有他有这种毛病,可以说是当前小生行的通病,大部分演员都存在,为节省篇幅不再赘列。第二,其他行当的演员偶尔也会出现此弊,如赵秀君也把“自幼配夫陈世美”的“美”唱成了mai(买)(《秦香莲》),甚至王怡在《三打陶三春》中“报家门”时也把“春”念成了chuan(川),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不像小生行那样普遍。

上述弊病何以单单凸显于小生行呢?此问题值得思考。愚以为与师承有关。众所周知,京剧小生行有一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收了众多中青年弟子,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小生演员,对小生艺术的传承多所贡献。但是,人无完人,他在唱念方面,确实存在上述弊病。请大家仔细听听,在《监酒令》的演出中,他是否把“微风起露沾衣铜壶漏响”的“风”唱成了“方”,把“漏”唱成了“涝”;在近日刚播放的《群英会·借东风》当中,把“好一个黄公覆忠心耿耿”的“耿耿”唱成了“敢敢”,把“群英会上当醉饱”的“会”唱成了“坏”,把“同窗契友”的“友”念成了“咬”。京剧界历来重视师承,无疑这很重要,但是前辈艺术家“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言犹在耳。我们不能要求已经年过古稀的名家再改变什么,而当今的中青年演员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应注意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能连老师的缺陷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