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资讯 >

尚长荣:我们不要当观潮者,我们需要当赶潮人

2020-02-14 发表|来源:央视网|作者:佚名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的戏曲舞台,演绎着万千的中国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生活里的聚散离合、酸甜苦辣,也能体会中国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2月9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一堂好课》第十期迎来戏曲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先生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带领同学们走进氤氲着中华传统文化色彩的戏曲天地,去领略博大精深的含蓄之美、空灵之美、中和之美,以及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作为中华文化品格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无处不美。课堂上,尚长荣先生多次强调古典并非不时尚,只有在与时俱进、融会贯通中,才能不断增强戏曲艺术的本体生命力,“作为戏曲人,现在我们不要当观潮者,我们需要当赶潮人或者是弄潮儿。只要你投入,你就会融入时代,永远不会落伍!”

在虚拟和写意中,缔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学成就

比起南音、南戏、梨园戏、秦腔、昆曲……被称为“国粹”的京剧,仅有两百来年的历史。按照尚长荣先生的话说,京剧“还是小弟弟”,“它诞生于清王朝末叶的北京,由徽汉两个剧种融会贯通,再加上有昆曲、秦腔,也有诸多兄弟剧种的旋律在内,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众所周知,京剧有生、旦、净、丑,这些行当不是捏造空想出来的,而是艺术先贤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据现实人物,创造出来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尚长荣先生以“旦”角为例形象解析道:“我们屠呦呦,我们的大学教授,女性的白衣天使,我觉得都是正工青衣;花旦,靓丽的活泼的少女;巾帼英雄,我们的解放军女战士,邓亚萍、郎平,那都是属于刀马旦”,他说,戏曲和我们的距离,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遥远。

尚长荣先生本人从事的是“净”行,也就是俗称的大花脸,“花脸最大的特点是要往脸上浓墨重彩地画上脸谱,而且要穿上很厚的胖袄,着上蟒袍、铠甲各种道具”,各种不同的脸谱,展现着不同身份、不同特点的历史人物,红色为忠勇,黄色为暴力,黑色为阳刚,白脸带着奸诈,“你比方说包老爷的脸谱,一个愁眉,一个月牙,这是老百姓对古代官吏的一种期盼,日断阳,夜断阴,就是希望他白天能够肃清贪官污吏,阴曹地府有人营私舞弊也能把判官给铡掉,包老爷老在愁眉思索进一步地去肃贪。花脸的色彩和图案,代表了人物的个性,也代表了人物的品格。”

戏曲艺术还有着虚实相间之美,尚长荣先生以《秋江》为例:“一个老艄翁渡着一位尼姑,舞台上没有水,一个竹竿、一个船桨就能代表两个人在波涛当中缓行,在激流当中闯滩。《打渔杀家》中,一个船桨就代表父女两人在淮河打鱼谋生,这都是我们中国戏曲虚拟写意夸张的高度美学的成就。”

有血性、有灵魂、有品德、有本事,才能算一个合格的中国戏曲人

戏曲人在舞台上塑造着伟岸的英雄,传颂着民族的风骨,一批艺术造诣高深、兼具崇高气节的戏曲大家,更是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尚长荣先生特别提到了戏曲人的基本功,除了深厚的专业修养,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作为戏曲人,要为民众、要为社会呈现好听好看而动人的好戏。”

课堂上,尚长荣先生列举了多位戏曲楷模的故事,其中一位前辈叫盖叫天,“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拍了一部京剧电影《武松》,他在武松狮子楼复仇西门庆,有一个拳打,然后一个抢背,一个乌龙绞柱,那个干净利落,没有几十年的功夫绝对达不到。那个准确性,永远是我们年轻演员学习的榜样。”

梅兰芳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尚长荣先生分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当年,梅先生冒着炮火去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当时没有带乐队,看见炊事班挂着一把京胡,就邀请炊事班班长为他伴奏,“请我们扪心自问,现在我们所谓的大腕,所谓的明星,即便是我自己,肯不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让炊事班长你拉京胡我来唱?这是多么平凡而伟大的一个壮举。”

出身于梨园世家, 尚长荣先生自小受到父亲尚小云先生的熏陶,他记得父亲当年去慰问深山里的铁道兵,在木头搭起来的露天台子演戏,演着演着下雪了,铁道兵战士冒着风雪看完演出。第二天,雪下得更厚了,尚小云先生担心很多战士看不成演出,就提出能不能在食堂里演,饭厅只能坐几十人,于是他连演两场,“他那个时候已经六十岁了,演一场《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要两个小时,这场演完之后,铁道兵战士退场,休息十五分钟,他再演,又是两个小时。我就想,现在我们的青年包括我自己,敢不敢连演两场,我觉得我自己都不敢说能做得到。”

“我们前辈有一颗戏曲人的赤胆忠心,他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楷模”,尚长荣先生借这些故事勉励所有演员,“有血性、有灵魂、有品德、有本事的演员,才能算一个合格的中国戏曲人。”

京剧永远属于青年,融入时代才能永不落伍

古老的戏曲和今天的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了解了戏曲、走进了戏曲,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何进益呢?这些答案,也在本期《一堂好课》逐一被回应。

此次走近中国美术学院年轻的学子,也让尚长荣先生回忆起1995年的一段往事。那年正值第一届中国京剧节,尚长荣先生在北京理工学院表演京戏,活动开始之前学生们并不热烈,觉得这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好,结果,原本“礼貌性”前来观看的同学不仅没有中途撤退,还看得津津有味,全程响起了近五十次的掌声。演员谢幕的时候,走到学子中间,“下去就上不来了”,完全被簇拥着,尚长荣热血沸腾喊出了一句话:“ 京剧永远属于青年!”

那场备受瞩目的演出,名叫《曹操与杨修》。这部作品本身,就是尚长荣先生的探索之作。1987年,好友把这个剧本推荐给他,他一下子被吸引了,决定“闯一闯”,“这个曹操不是《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笔下的白脸奸贼,也不是郭沫若先生笔下《蔡文姬》当中的白璧无瑕,他写的是一个有宏图伟略、忧国忧民的曹丞相,内心深处又有封建时代的权威人士不可逾越的、深藏在心窝里的那一点卑微,还是有七情六欲的一位诗人、一个军事统帅。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没有出息,我就夹着剧本,坐着绿皮火车,听着贝多芬的《命运》夜闯潼关,去寻找合作伙伴,就这样敲响了上海京剧院的门环。”一番毛遂自荐,他和上海京剧院一拍即合,历经寒冬酷暑的苦排,把《曹操与杨修》这出戏搬上了舞台。

尚长荣先生始终以开放创新的心态,为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不断拼搏。他敢于将《让世界充满爱》这样现代的音乐融入京剧表演,力挺把3D技术融入《霸王别姬》,也不排斥以短视频这样短平快的方式普及戏曲唱段,“我觉得要全方位地与时俱进,全方位地适应我们时代节奏的要求。京剧是不保守的,每个剧种都有它的本体生命,你再吸纳接纳、融会贯通,不仅不会改变,反而更能加强你的生命力。”

课堂的最后,尚长荣先生为《一堂好课》送上一幅墨宝,内容源自京剧《廉吏于成龙》当中一个唱段的选录:“无病休嫌瘦,奉公莫怨贫,知足无烦恼,布衣乐终生,非我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财不进门。”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浸透人生智慧,传承做人规矩,我们相信,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当中,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戏曲仍将有其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