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在汾阳

2021-09-1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樊启俭
配图

汾阳人民酷爱晋剧,名演员甚多,在山西省内有“无汾不成戏”之称誉。

早在1916年,县城内卫巷街有个富家子弟张映汉,在自家院庭修建小戏台,摆桌椅板凳,备茶水点心,请外地戏班演唱,定为“会仙茶园”。几年后,县内有人自创戏班,先后有县城内三皇庙街吕明山的“聚奎园”、八十庵街叶应元的“福盛园”、东岳庙街梁礼的“恭梨园”、菽和村刘锡书的娃娃班、唐兴庄村李永德的娃娃班和小相村胡瑞芝的“风搅雪”班,其中“福盛园”戏班与“恭梨园”戏班演出尤多,影响也较大。

“福盛园”戏班创建于1920年,该班行当齐全,艺术力量雄厚,每年春节前夕会班,从农历正月初一日起,就在城内狄公庙上演,到十月底散班。直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演出被迫停止。1942年,叶志刚继承父业,倾力恢复戏班,阵容扩大,剧目增多。名演员艺术高超,各具特色,如王林山(牛头黑)扮相魁梧,唱做俱佳,拿手戏有《明公断》《沙驼国》《炮烙柱》;高文翰(说书红)吐字清晰,表演逼真,拿手戏有《铁冠图》《天水关》《马鞍山》;王虎儿(马武黑)声腔激越,双眼有神,拿手戏有《取洛阳》《日月图》《反唐邑》;孙福娥(周瑜生)嗓音清脆,动作洗练,民间有“一声定太平”赞誉,拿手戏有《黄鹤楼》《双罗衫》《卖狗肉》;此外,韩怀俭(玛瑙丑)所演的《康熙访玛瑙》《三搜府》,尹有生(晒鞋旦)所演的《晒鞋》《百花厅》,郭云山(十三红)所演的《上天台》《高平关》,阎宝生(丑二生)所演的《匕首剑》《告御状》,史立世(十六红)所演的《五丈原》《出唐邑》等,也都广有声誉。此时,叶志刚又创建“集星楼戏院”,为戏班演出场所。1944年,戏班前去平遥宁固阜演出,在返汾途中与我游击队相遇,郭云山(十三红)、冀兰香、张怀礼参加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还有一些演员到外地搭了班,戏班演出停止。1946年,戏班恢复演出。1948年秋季,戏班奔赴太原前线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慰问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热烈欢迎。冬季,戏班与“徐沟大众剧社”合并成立“汾阳县古风晋剧团”。

“恭梨园”戏班创建于1933年,园址在城内东营街。聘请侯步高(鼓师)、阎金生(丑儿生)、任恩(两点红)任教。主要艺人有胡凤恩(摇头黑)、王树仁(摇头红)、宋福庆(大花脸)、任根英(二花脸)、马玉兰(青衣旦)、任玉贞(小旦)、石锤子(小旦)、武爱珠(小生)等,演出剧目较多,颇受观众欢迎。坚持演出9年,培养出许多晋剧演员,如有董新良、秦成、梁彩云、董长义等。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汾阳晋剧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许多职业剧团、业余剧团和社办、村办、个办艺训班,演出活动遍及全县。

“汾阳县鼓锋晋剧团”是县职业剧团,其前身是“汾阳县古风晋剧团”,1951年更改为现名。建团初,县政府派国家干部王易风、马骉组织整编,并民主推选了正、副团长。在党的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指引下,剧团党政领导积极地进行了思想建设和艺术建设,演出剧目除恢复排演了优秀传统戏外,还排演了许多现代戏。通过1952年的民主改革教育,认真整顿了思想作风,建立了工会组织,实行了集体开灶、男女演员分宿等新的工作和生活制度。1956年后,演职人员阵容壮大,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工戏、做工戏、武打戏等各种戏路都具优势,在晋中以至陕西、内蒙古等地颇负盛名。1954年秋季,韩俊山与郭云山合演的《闹公堂》、郑雅楼主演的《回斗关》参加晋中地区举办的第一次戏曲汇演,博的好评。1955年秋季,以新排演的现代戏《梁秋燕》参加晋中地区戏曲汇演,获得二等奖。1956年12月,又以本团整理改编的历史剧《伐子都》参加晋中地区戏曲汇演,获得剧目集体奖,郑雅楼获得优秀演员奖,冯煊获得司鼓一等奖,此外,还获得导演奖、兵校奖、舞台工作人员奖。1957年秋季,又以该剧代表晋中地区参加全省戏曲汇演,获得一等奖。1958年春季,上演古装神话连本剧《封神榜》,该剧虽在舞台灯光、布景、装置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尝试,受到观众赞赏,但因剧本主题思想上存在封建迷信因素和演出追求票房价值,受到当时全省性批判。1959年12月,成立第一个党支部。此后,党团组织建设和思想艺术建设进一步加强。1964年,移植改编的现代戏《丰收之后》在艺术上有所创新,于年内7月参加了晋中地区戏曲汇演,好评如潮,影响很大。1980年,剧团因演职人员增加,分为一团、二团,并实行了“以团核算,分队演出,任务包干,超额分成”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一团排演出新编历史剧《王花买老子》,以故事情节取胜;二团排演出优秀传统戏《薛丁山征西》,以文武带打吸引观众;由此促使经济收入提高。1982年,两团以努力改革晋剧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为宗旨,联合排演了新编历史连本剧《寇准外传》。年内秋季,山西省广播电台将该剧录音制作为戏曲连续广播剧,进行播放。冬季,该剧参加了吕梁地区戏曲调演,获得戏剧革新奖和音乐唱腔革新奖,张春义等5名演员分别获得优秀演员奖。1986年至1999年,先后排演了新编历史剧《《唐太宗嫁女》《齐王拉马》《蒙冤救帅》等,其中《蒙冤救帅》参加吕梁地区“吕梁杯”戏曲调演获得一等奖,《唐太宗嫁女》参加山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戏曲调演获得一等奖,王冬花等5名演员分别获得优秀演员奖,李宝康获得晋胡演奏奖。2000年至2004年,实行资产重组,承包个人经营演出。此时,在排演优秀传统历史剧的同时,还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雪山忠魂》。此剧与《薛丁山征西》《佘太君打殿》录音制作为光盘。2005年,由于演出票房价值低,演员要求提高工资等原因,剧团停业。全体演职人员自谋出路,在县内外继续搭班进行演出。2012年,剧团由原先事业单位改变为企业单位,恢复演出后排演有新编历史剧《汾阳王》。剧团从建团到2020年底,共计演出优秀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386本(折)。

全县城、乡业余晋剧团甚多,演唱艺术不断提高。1979年后,杏花公社和董寺、北花枝、小相、冀村等村举办社办、村办、个办晋剧艺训班50个,演出愈多。1983年,县文化局对全县群众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审核,先后发给西陈家庄村文峰晋剧团、文化馆新风剧社、汾阳县煤矿晋剧团、汾阳县酒厂晋剧团、东关村东峰晋剧团、杨家庄村青年实验晋剧团、汾阳县戏校实验演出晋剧团、小罗城村晋剧团 演出证,定为职业晋剧团,在县内外进行收费演出。

汾阳是晋剧英才荟萃的地方,外县籍名演员王林山(牛头黑)、高文翰(说书红)、大麻黑(名不详)、郑雅楼(三儿生)、郭云山(十三红)、张金枝(二奴奴)等都在县内戏班、剧团长期参加演出。

汾阳是晋剧之乡,本县籍名演员辈出。建国前成名的有:王云山(毛毛旦)、郝斗明(黄芽韭)、田世雄(红梅旦)、孙福娥(周瑜生)、韩吉(大头红)、乔金仙、梁筱云、任恩(两点红)、乔玉仙、韩俊山(十三红)、王贵芬、焦培元(马武黑)、王根茂(单通黑)、李福庆(小一声雷)等。建国后著称的有:田桂兰、马玉楼、高翠英、张有莲、白翠云、冯继忠、李玉成、李树琴、孟芳娥、宋玉花、王冬花、魏小英等。近20年来,获得省、地两级演出奖的有郝福智、刘春莲、张小玲、高采琴、李福平、贾俊明、杨利元、牛晋花、张春义、刘翠玲等。

汾阳为省、地、市、县晋剧团输送了大批人才,据1998年编撰出版的《汾阳县志》记载:“本县籍演奏人员在山西省晋剧团内占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在山西省戏剧学校内占百分之四十,在山西省实验晋剧团内占百分之十,在吕梁市晋剧团内占百分之三十五,在晋中市晋剧团内占百分之十,在大同市晋剧团内占百分之五,在临汾市隰县晋剧团内占百分之四十;在陕西省、河北省、内蒙古晋剧团内以至凡有晋剧团的地方,几乎都有本县籍的演奏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