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昆曲 > 资讯 >

昆曲《梁祝》,一部“太过仓皇的成年礼”

2015-11-20 发表|来源:一财网|作者:吴丹

2003年,曾永义以“南杂剧”的体制规律谋篇布局,建构套取,又依调填字,将《梁祝》故事写成七出戏,终成第一本新编昆曲《梁祝》

2004年,昆曲《梁祝》在台北戏剧院首演,没有借助一位大陆昆曲演员,竟然场场爆满,所有门票在演出前19天即告售罄

钻研戏曲40余年的中国台湾学者曾永义曾有一个困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由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流传的范围比《白蛇传》、《西厢记》而言,更为广远。“可是《梁祝》的故事居然不见于昆剧剧目。昆曲说起来有650年历史,却看不到家喻户晓的《梁祝》被谱成剧目演出。”曾永义心中一直以来的缺憾,在中国台湾国光剧团团长陈兆虎找到他写昆曲《梁祝》剧本时,终于释怀。

2003年,曾永义趁春节假期,用11天时间,以“南杂剧”的体制规律谋篇布局,建构套取,又依调填字,将《梁祝》故事写成七出戏,终成第一本新编昆曲《梁祝》。

昆曲《梁祝》的制作人张育华回想起当初寻找剧本创作者之难,颇为感叹,“曾永义先生是台湾戏曲学术界的泰斗。除了他,整个华语界的汉学家中,我们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完成这部剧本。” 另一个令她感触的是,台湾虽有昆曲最好的观众,但最好的昆曲演员却在中国大陆。

2004年圣诞节前后三天,昆曲《梁祝》在台北戏剧院首演,没有借助一位大陆昆曲演员,竟然场场爆满,所有门票在演出前19天即告售罄,成为轰动台湾的文化事件。曾永义记得,这些年来,昆曲《梁祝》在上海昆剧团、江苏昆剧院等重谱过几个版本,但当他得知2015年11月13日、14日,第四版的昆曲《梁祝》即将赴国家大剧院演出,“我内心感到何等的荣幸。”

即将在北京演出的新版昆曲《梁祝》,是2012年国光剧团重排的版本。在这一版中,台湾鬼才导演李小平联手国光剧团第一小生温宇航,再加上北方昆曲剧院的当家花旦魏春荣,堪称《梁祝》诞生以来的全明星阵容。今年恰逢国光剧团20周年,张育华希望大陆观众能在一个迈入成年的团队中了解到今日台湾的文化,“《梁祝》从题材的选取、唱念表演到舞台的演绎方法,都代表着台湾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情感。”

2009年,国光曾带着新编京剧《金锁记》赴北京,台湾著名京剧旦角演员魏海敏可谓当时的国光代表。如今,昆曲《梁祝》来北京也有接受考验的意味,剧中担任主角梁山伯的温宇航,是国光最引以为傲的昆曲头牌。

温宇航出身于北昆,因演了55出足本《牡丹亭》而被国际所认知。2010年,温宇航正式加入国光,意味着这个以京剧为主旨的剧团,开始朝着京昆剧团的方向发展。

有了温宇航的加盟,国光在昆剧上有了底气。而北昆台柱子魏春荣的加入,与曾经的同班师兄温宇航配合起来,更显完美。1982年,温宇航与魏春荣扛着行李铺盖走进北方昆曲剧院的大门,自此走过30多年的昆剧路。从毕业大戏《晴雯》开始,两人整整搭档了十年。当温宇航得知新版《梁祝》邀请魏春荣的消息,兴奋莫名,12年没有合作的两人,一旦站上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气息全然契合。

在台北演出时,《梁祝》的观众不仅有老戏迷,也有许多年轻人。“我们在制作时一直考虑,这部剧是否能贴近当代情感,舞台想象是否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我们必须找出跟当代人更有情感连接的那个点。”张育华说。

第一次执导昆曲的导演李小平,试图把《梁祝》解读为年轻人能产生共鸣的青春故事,“我心中的梁祝故事,是一对青年男女之于社会传统所面临的成年礼,所以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轴。梁、祝两人的情感是单纯而脆弱的,他们无法应对礼教传统的约束,得不到媒证的允诺,仕宦人家的瑛太终究没有鼓起勇气跨出家门,最终酿成急转直下的悲剧。”

李小平认为,《梁祝》其实是一部“太过仓皇的成年礼”,所谓蝴蝶,象征的是青春的单纯、脆弱与璀璨,正因如此,才容易招致捕蝶人的下网,“山伯病故,英台幻灭,哭墓情之所至而化蝶双飞,是整部剧的升华,也是圆满的企求。”

舞台上的魏春荣是率真的,温宇航则是温润的,两位老戏骨对昆曲《梁祝》而言,可谓量身设戏。在《十八相送》这样的段落中,两人协调一致的唱腔与动作,以长袖善舞的姿态暗示两只蝴蝶飞舞,直到剧终,极简的舞台始终以写意的方式凸显蝴蝶意象,这也是《梁祝》“用现代视角增添共鸣想象”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