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走向世界的中国戏曲

2017-03-2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佚名
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上热情的法国观众吴 钢 摄

期待在中国戏曲殿堂发现更多奇迹

于尔斯(Jean-Pierre Wurtz)

自2002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一年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首创,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传统戏曲节。这项创举意义非凡。自从上世纪50年代在法国国家剧院崭露头角,京剧一直在法国享有盛誉。

白尔多勒(Bertolt Brecht)先生在他的戏剧评论中指出,如戏迷们所周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曾以梅兰芳先生为主角的京剧为西方剧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梅先生的儿子梅葆玖也于2005年参与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传统戏曲节。戏剧评论家及诗人保罗-克罗戴尔(Paul Claudel)曾在上海欣赏过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对此,他这样写道:“戏台上的梅兰芳亦男亦女,他简直就是空气中的精灵。”

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向戏迷们呈现了中国戏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国各地远道而来的30多个剧团为法国观众表演了京剧、昆剧、粤剧、评剧、婺剧、黄梅戏、闽剧、秦腔、川剧等剧种。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在台上既是演员、歌手,又是舞者、杂技师,更不用说剧团乐队的演奏家,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正是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越来越多的法国观众前来观看戏曲节,第7届戏曲节场场满座。

法国人民对异域文化兴趣浓厚,他们很重视演出的质量与真实性,与折子戏相比,法国观众偏爱全本的戏剧演出,即便遇上极长的戏剧,他们也宁可做些删节。另外,与观看西方戏剧一样,看中国戏曲时,法国观众更喜爱真实的人声表演,而不是用麦克风过滤后的声音(除非剧院面积过大)。为了向中国传统戏曲节表示敬意,为了还原作品的真实性与原汁原味,自第三届戏曲节以来,所有演出都杜绝了麦克风的使用。

正是因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对于表演质量、丰富性和多样性始终如一的坚持,中国传统戏曲节已成为巴黎甚至法国人文娱生活的一部分,观众群体不断扩大,在法国多个重要剧院开设演出场次,文化中心更是与这些剧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尤其是法国主要剧院之一的城市剧院)。

不仅如此,戏曲节还走出巴黎,在法国各地进行演出,这些剧团的演出质量都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在此,我们由衷期盼2018年的中国传统戏曲节,并期待着在中国戏曲殿堂中发现更多的奇迹。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万岁!

(作者为法国文化部原戏剧总监,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法方主席、评委会主席。翻译:雅琳、刘木子)

戏曲之美,穿越中西

徐  涟

中国戏曲能否真正走出去,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在心里存有疑问。且不说时空相隔、文化异域、语言隔膜的外国观众,即使是对国人,戏曲的普及传播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访美的巨大成功,常常被持肯定回答的专家拿来作为例证,但也免不了被持悲观态度的学者当作孤证,更何况事易时移,又一个百年即将过去,让外国观众真正了解并真心喜欢中国戏曲,是否只是一厢情愿的奢望?

事实上,理论上的争论常常因为没有实践的验证而苍白无力。所幸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自2003年起举办的中国传统戏曲节,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例证。在14年时间里,每两年一届,中国传统戏曲节介绍引进了20多个剧种的30多个剧目,一届比一届反应热烈,场场爆满的剧场里几乎全部是法国观众,每次散场时他们总是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内心的赞叹!而在其成功背后,是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年复一年的坚持,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推广所做的大量扎实工作:从最早确定以文戏为主的宗旨,到每一个剧目、剧团的选择;从取消扩音系统,协调乐队降低伴奏,到字幕翻译的精益求精;从确定法国专家5人评审组,到与演出同步进行的讲座推广;从国内请来专家讲座普及,到把戏曲节剧目推广到巴黎之外的其他城市……必须提到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节艺术总监吴钢,可以称得上是戏曲节的灵魂人物,正是他丰厚的家学渊源,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十多年的持之以恒,才使得戏曲节推出的剧目剧种不仅具有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更在每一个细节上尽量满足异域观众的审美体验。中国戏曲赢得了法国的戏迷观众,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戏曲之美,能够穿越东西文化的隔膜,真正走进西方观众的内心,他们脸上流露的笑容证明了中国戏曲艺术不仅让他们看懂了,更让他们折服、佩服,发自内心地爱上中国戏曲,爱上中国文化。

为此,第十五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邀请两位法国戏剧专家、两位参加过戏曲节的中国专家以及吴钢先生,借笔谈的方式,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传统戏曲节为由,做一次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开题讨论。我们还将在随后以各种方式继续开展讨论,既作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话题延伸,也为中国戏曲真正走出去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 (论坛主持人徐涟为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深受法国人喜爱的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

费  智 (Jean-Marie Fégly)

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已历时14年。原计划应于2015年举办的第7届戏曲节,因种种原因推迟一年,于2016年11月成功举办。在此期间,很多观众以为戏曲节被取消,纷纷向中心写信或致电表示他们对戏曲节的关心和盼望的心情。

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的脚步早就踏上过法国的土地。1955年,中国京剧院在欧洲巡演期间就曾来到巴黎进行过多场演出。其后于1986年,巴黎秋季艺术节又邀请了江苏省昆剧院及上海越剧团来巴黎分别表演全本《牡丹亭》及《红楼梦》。同一时间,还邀请了贵州傩戏。

1999年,一个湖南团来巴黎春天艺术节表演《目连救母》。此外还有全本的昆曲《牡丹亭》在巴黎演出。这些剧目深受法国观众的欢迎。

从2003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逐渐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法国观众,这让法国人有了接触与欣赏一些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固定场所。

一开始,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在毗邻铁塔的阿迪雅尔小剧场举办,然后在蒙福尔特剧场举行。最后,在2016年,转到玛拉克福城市剧院演出,并且与巴黎城市剧院合作,演出了一个星期。

每一届,为了让法国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地方戏曲,除了昆曲、京剧之外,还邀请了越剧、粤剧、豫剧、赣剧、吕剧等地方戏来法国演出。

自2011年至2013年,法国公众又得以欣赏了婺剧、莆仙戏、秦腔、川剧、黄梅戏与闽剧。

去年11月,又有京剧团与婺剧团再次来到巴黎表演。同一时间,法国公众首次发现了扬剧、汉剧与评剧。

这两年一次的戏曲节和其独特与丰富的节目,对法国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得以欣赏中国南部和北部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并且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诸多特点。通过戏曲节的专家讲座,法国观众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每一届,在评委会主席于尔斯Jean-Pierre Wurtz先生的领导下,共五位法国人组成的评委会认真评选出各项奖项,其中包括最高奖塞纳大奖。

现在,巴黎公众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盼望着2018年的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

(作者为中国传统戏曲节法国专家5人评审组成员、昆曲专家。翻译:雅琳、涂雄)

中国戏曲走出去的三点基本认识

季国平

一、为“戏曲”翻译正名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不宜永远地延续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命名、翻译习惯。中国戏曲正以其独有的东方魅力倾倒世界,“戏曲”一词的翻译是应该回到中国式国际表达的时候了。2011年11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国际戏剧协会(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当今世界最大的表演艺术组织,在中国厦门召开的第33届世界戏剧大会,以“戏曲之旅、文化交融”为主题,“戏曲”一词的外文翻译就采用直接音译的办法,戏曲就译为Xiqu,京剧就是Jingju,豫剧就是Yuju,国际剧协及各国戏剧同仁均表示接受和认同。中西方文化、中西方舞台艺术各有所长,我们应该熟悉和借鉴国际的表达方式,但决不是迁就西方而消解了自我,更不能让中国文化和戏曲在翻译中自我迷失。

二、引导外国观众认识戏曲之美

戏曲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西方舞台艺术既有着演绎故事、创造人物、传达思想及情感的共同点,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戏曲之美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艺术之美,追求“意、趣、神、色”(汤显祖语),讲求写意性、程式化,以一套不同于西方舞台艺术的表现方法呈现其美。戏曲的鉴赏和审美自然也是有别于西方的。显然,中国戏曲走出去,要引导外国观众懂得欣赏戏曲的美,要知道看戏曲与看话剧、看歌剧、看音乐剧的差异所在,包括观赏习惯和风格上的差异。

三、积极推广亦武亦文的优秀剧目

戏曲走出去要靠优秀剧目,以往怕外国人不易看懂,往往武戏占了很大比例,如今我们应该有所超越,精华版昆曲《白蛇传》就是一出文武兼备、悲喜交融的好戏,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很多优秀的文戏,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艺术呈现,我们不要怕外国人看不懂。

(作者为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

中国戏曲如何赢得外国观众

吴  钢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是向法国观众展示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从中心成立之时起,我们就筹办了首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最初的几届戏曲节,是由文化中心在巴黎铁塔旁边租下一个古老的剧场,演出只是象征性地在中心的服务台上售票,大部分是送票。由于戏曲节影响越来越大,巴黎市政府所属的Monfort剧场邀请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到他们的剧场演出,免收场租费,票务、宣传、剧场技术等问题全部由他们负责,售票款最后与文化中心对半分成。由于这个剧场与巴黎的其他剧院有联合售票的网络,又有专业的宣传渠道,虽然戏曲节的票价与其他表演类节目的票价相等,但是售票情况远超过同一档期的其他演出,而且都是法国人来买票看戏。戏曲节一周的时间,7个国内剧团在同一剧场轮流献艺。开始的两场还有些余票,后来几场戏剧场爆满,很多人拿着钱买不到戏票。去年的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与巴黎市城市剧院和巴黎的玛拉克福剧院合作,售票情况更好。11月底的演出,在两个月前,所有的戏票就销售一空了。都是法国人来买票看戏,每天晚上,剧院门口都有很多等退票的法国观众。

一些法国的演出机构也关注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通过戏曲节这个平台,选择他们喜欢的剧团和剧目,再到法国其他城市和地区做商业巡回演出。参加戏曲节的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先后到法国十几个城市演出。福建京剧院先后到波尔多等三个城市演出。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出的《三打陶三春》,也是在戏曲节的影响下,到法国8个城市循环演出,场场爆满,都是法国观众买票看戏。今年还将邀请参加过第七届巴黎中国戏曲节的婺剧团,到法国和西班牙等国8个城市演出。

巴黎中国戏曲节为大量的、从来没有走出国门的地方剧种架设了一条通往世界的桥梁,不但邀请了京剧、昆曲等大剧种,也邀请了一些濒临消亡的小剧种,如漫瀚剧、二人台等。至今已经有几十个剧种来到巴黎戏曲节演出。法国观众可以在一周的时间里,每天都能欣赏到不同剧种的表演,体会到中国地方戏曲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们在选戏方面很少选择以武打为主的戏,而是注重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譬如《四郎探母》《清风亭》《窦娥冤》《墙头记》等宣传了中国的孝道,《锁麟囊》宣传了中国的仁爱和扶危济困,《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门女将》等宣扬了中国人的忠义和爱国精神,而《牡丹亭》《天仙配》《花为媒》等则宣扬了中国人美好浪漫的爱情观。这些传统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至今还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同样也能够吸引到法国观众。

十几年来,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培养了一大批法国戏迷,很多法国人每天都来看戏,看完戏后在剧场门口的酒吧喝饮料,讨论当晚的演出,等着演员卸妆后出来,簇拥着演员合影……还有一些法国人在看过戏曲节的演出后,自费到中国学习戏曲,成为票友。他们在中国购置了戏曲服装,再经常在法国各地演出,成为中国戏曲的传播者。

(作者为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文化活动部负责人、中国传统戏曲节艺术总监)

需要自信地走向世界

王  馗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不同国家的观众在戏剧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别,但面对中国戏曲的艺术整体,他们都可以在自己理性的观剧体验中,发现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应该说,中国戏曲在面对多元的世界审视时,最应该自信地而且是多元地推广自己的艺术遗产和艺术创造!

长久以来,在戏曲走出去的工作中,武打戏因为纯属技艺展示,且场面热闹,最容易被看作是外国人可以接受的戏曲形式。从近40年来中外戏剧交流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外国多样的戏剧艺术在中国舞台上,可以突破语言界限和文化差异,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喜好;中国戏曲的各类艺术样式和剧目,同样可以在国外获得异文化的接受与理解。这不但是人同此心的艺术审美常态,也是作为人类遗产需要共享的文化接受常态。因此,包括宗教祭祀戏剧、偶戏和京剧、昆曲等剧种,以及独具民族个性的戏剧样式所传承的传统经典、现代戏经典乃至艺术流派等,都可以作为多元化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中国戏曲的走出去,实际是中国丰富的戏曲艺术体系乃至文化体系被世界所认知的重要举措。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