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全国政协委员张建国:利用5G技术增强戏曲自我发展能力

2019-03-0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文件,戏曲界再次迎来了春天。去年底,全国政协就“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广大戏曲工作者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自新,对戏曲艺术的美好未来更有信心、更怀梦想、更感力量。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地方对政策的重视还不够,落实还不到位,效果还不明显。与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条:

一、戏曲院团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一些地方简单地把文化体制改革等同于转企改制,把企业物质生产方式(追求利润)用于艺术生产方式(快餐式生产) ,把戏曲院团不加区分地推到市场。改制后的院团,大多人为生活保障和待遇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艺术的传承、创新、创造。有些院团演出出现了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弱化了戏曲教化民众、立德树人的功能,忽略了保护传承戏曲文化的社会责任。

二、戏曲人才培养的机制问题。俗话说: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 ”要想成角儿,最关键的是在幼年时就开始训练,即我们所谓的“幼功” 。幼功的黄金阶段就在10岁到18岁期间。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受尽了“劳其筋骨”的“折磨”与“煎熬”之后,才能达到高标准、严要求的四功五法的水平。但目前艺术人才培育专业教学内容的数量、质量和深度大大降低,导致学校的教学与剧团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就业难、出路窄,剧团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三、戏曲创作的不平衡问题。知名创作人员身上背负着众多的创作任务。有的任务是“单位要我写” ,有的任务是“金钱要我写” ,这两种任务直接压缩了“我自己要写”的作品数量,这就很难形成扎根创作、潜心创作的风气,也出不来真正能够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好作品。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忘改革初心,通过深化改革,增加发展活力。文艺院团的改革不能仅靠转企改制这一种方法,要围绕传承和发展的初心,对戏曲院团细分层次,一团一策,使他们能真正地活起来、活长久,有能力担负起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对国有专业院团要以完善内部竞争管理机制,激励与淘汰双管齐下来激发活力。对具有传承能力的民营剧团,在购买服务、职称评定、改善设施、税费优惠等方面要一视同仁,甚至给予特殊关照。

二、加大督导力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从国家层面,建立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多部门联动机制。尤其是《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涉及土地、财政、税收、人力的内容,需要文化行政部门联合国土、财政、税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推动,创造性地落到实处,精准扶持到戏曲院团、院校、基层群众等核心主体。

三是建立戏曲人才培养体系。一要按照戏曲人才培养的规律开展教学,适当加大戏曲专业技能的基本功训练。二是建立教育、培养、创作、演出人才流通机制。三是加大戏曲创作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创作者心无旁骛地真正扎根到人民中间去,沉潜到生活中去,真正创作出能代表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四是利用5G等新技术手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要利用5G等传播平台推广优秀戏曲,依靠互联网占据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二要利用5G、AR、VR、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使戏曲表演更有临场感、冲击力、互动性,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焕发新的活力。三要针对年轻观众群体的特点开展宣传体验活动,扩大戏曲艺术的信息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