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不断攀登文学新高峰

2019-03-20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杜学文

在经过了又一次不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看都十分自觉的译介、引进之后,我们急切地需要努力的是融合与转化——与优秀传统融合,与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表达手法融合,并通过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属于民族的、时代的、人民的新的审美范式,创作既承接民族优秀传统,又吸纳现代观念与手法,同时具有现实情怀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政协会议期间,看望了出席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了联组会议。 他在讲话中要求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作的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是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中国文学在实现自身变革进步的同时,表现并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了从旧文学向新文学的革命性转化,实现了文学本体的现代化转变,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中国的变革进步,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卓有成就的优秀作家与精品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画廊。中国文学的变革是中国追赶现代化步伐的一个缩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文学努力打破创作中的种种束缚,不断解放思想,拓展表现方式与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一是创作观念得到丰富;二是创作手法得到解放;三是作品的文体意识,包括写作技巧得到加强;四是创作者个人的感受、体验等内在世界的表达得到强化;五是语言的运用更具张力。在经过百年的努力之后,我们可以欣慰的是,中国新文学无论是自身的文体,还是对社会生活丰富性的表现,都显现出十分活跃、多样的态势,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审美特征。中国文学的可能性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有论者坦言,自己“从来不认为中国小说跟欧美小说在艺术水准上有什么差距”。相对于那些以欧美艺术为圭臬的观点而言,这一论断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自信与公允性。这就是认识到艺术表现有各种可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相应地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学追求。它们虽然有很大的区别,但并不能以某种模式为绝对标准。事实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正是这种学习借鉴使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拓展,形成了新的表达范式。如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学借鉴了中国文学中对现实俗世生活的表达,完成了从神向人的转化。19世纪中后期,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欧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革命性新变,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现代艺术思潮。这种变革,与其对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学及艺术表现方法的借鉴吸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文学创作中意象派的兴盛,心理分析派对中国文字、道学典籍的吸纳,绘画艺术对中国画之线、意表达及中国书法抽象表现力的借鉴等。正是欧美文学艺术对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借鉴才完成了现代艺术的构建。同样,在中国新文学百年的历程中,由于对包括欧美文学在内的外来文学的吸纳,才完成了文学的革命,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新文学。特别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世纪之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来文学及艺术的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的译介、吸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新变。中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空前地旺盛起来。

但是,在这样的变化之中,也存在需要我们警醒的问题。随着对外来文学及艺术表现方式的移介,一部分人形成了单纯模仿的创作追求,认为模仿得“像”就是成功的标志;随着对创作者个人体验的强化,出现了对现实生活疏离的倾向,以为越是“个人”的,就越是成功的;随着对外来创作技巧的学习,逐渐形成了创作中“技巧惟上”的现象,忽略了对情感深度与价值判断的表达,出现了忽略情感的“零度”写作与无价值选择的现象;随着表达手法的不断多样,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法,也出现了许多否定基本审美规则的以“创新”为标签的文本,使文学与艺术走向了自己的否定模式等等。以上所举,如果作为一种探索也许不可否定,但如果成为创作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正面临着新变,社会生活对文学充满了期待的时刻,就必须认真对待,逐步扭转。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学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才能迈向新时代的新高峰。

现在,当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充满开放性的吸收、借鉴之后,应该很好地完成融合与转化的任务,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就要在回归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中国文学审美精神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创作元素,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方式,形成既具中国特色,又适应现代审美要求,能够表现出强烈现实精神的新的审美范式,做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新贡献。为此,我们至少应补足这样几个方面的短板。

一是要强化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要塑造出更多具有中国风采、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中国经历的奋斗历程,看到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认识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坚韧品格、充沛的创造力与人文情怀。尽管文学的表现领域在不断拓展,一些作品并不以人物的塑造为追求。但即使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也并不排斥典型形象的塑造,反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人物形象。如《变形记》中变形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喧哗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变态者昆丁与恶棍杰生,《局外人》中“荒诞者”的典型墨尔索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之所以产生国际影响,与其人物的塑造关系不大。从中国文学的整体来看,不能没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典型形象。

二是要突出价值选择,特别是能够体现中国精神、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选择。任何人的行为都是一定生产条件与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外在体现。目前的创作,在价值表达上还存在“无价值”现象,人物的行为没有自主性、目的性;对真善美缺乏敏感热情,泛化对假恶丑的描写,认为是一种“发现”,对孤独、寂寞、无助等失去人生方向的生存状态充满兴趣,缺乏向上的启迪、人性的光芒、走向未来的力量。凡此种种,反映出创作者本身价值选择的困惑,对现实生活中的变革、进步,克服困难的智慧、力量,追求理想的奉献、努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温暖缺乏敏锐的发现与生动的表达。如何表现出源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选择是克服作品缺少筋骨、温度、力量的迫切要求。

三是要体现现实关怀,特别是要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思想资源与审美启迪。文学固然不能追求解决现实中具体问题的现成方案,它不是对政策的简单解读,也不是工作手册。但是,文学不能失去现实情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那些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均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它们从来没有对现实失去热情。杜甫如此,李白亦如此;托尔斯泰如此,卡夫卡亦如此;现实主义创作如此,现代主义创作亦如此。尽管从表现手法来看,现代派创作有更大的拓展创新,其技巧与手法更具有突破性。但是,决不能认为现代派作品仅仅是一种“现代技巧”。事实是,它们恰恰是那一时代的写照,无不含蕴着一定的现实情怀。文学要为自己的时代提供思想启迪、价值引领与审美范式,要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对现实的疏离实际上是对文学本质的疏离,是将文学蜕化为“文学技巧”的非文学写作。

在经过了又一次不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看都十分自觉的译介、引进之后,我们急切地需要努力的是融合与转化——与优秀传统融合,与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表达手法融合,并通过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属于民族的、时代的、人民的新的审美范式,创作既承接民族优秀传统,又吸纳现代观念与手法,同时具有现实情怀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品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不断推动中国文学向新时代的新高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