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培根铸魂与艺术自信

2019-12-25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马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家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培根铸魂,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的双重职责。根与魂存在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现象中。根与魂永远在生活中,永远在人民中,永远在民族精神中。离开了根与魂,就会六神无主、本末倒置。我们对培根铸魂的理解和研究,既可以从功能论、价值论角度出发(艺术作品对人的育化滋养作用) ,也可以从本体论角度出发,研究艺术作品、研究艺术种类,例如戏曲剧种的根与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同样,文艺创作和批评也要有根和魂。

如果辩证地理解,一切事物都有“根”与“魂”的问题,丢了根与魂,就会本末倒置,魂不附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一座剧院是有魂的,剧院的魂不在于它的辉煌布景和灯光,而在于艺术家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人类最深沉的思想。现代都市也是有魂的。如果一座城市只有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高速路、立交桥,而没有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这座城市很可能也是没有根与魂的。剧团的魂是剧目,剧目的魂是思想,是形象的精神高度。

当前有些艺术创作,充满着各种“非艺术化”的急功近利。艺术的不自信也来自于艺术家自身对艺术创作、艺术表现、艺术功能的不自信,对艺术规律的不自信,对艺术培根铸魂功能的不自信。实际上,艺术化的表现可以比口号化传声筒式的表达更形象、更生动、更饱满、更感动人、更具有持久性。

在当前的背景下,有的艺术创作强调的是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距离和速度问题:仿佛越快越好越近越好。很多艺术家忽视了艺术创作规律,不相信厚积薄发,也不相信艺术创作要有推敲,不相信艺术创作需要对生活消化、需要时间的沉淀,不相信艺术创作对生活、对人性应该有深入的思考。他们来不及“苦吟”和“十年磨一戏” 。当然,文艺毕竟要紧跟时代、表现时代,但文艺创作要有自身的规律,艺术创作也有它的“真理性” 。

艺术自信主要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自信。我们要相信伟大的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培根铸魂;要相信中华文化、中华艺术五千年的传统和积累,以及它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能力;要相信中华文化是有魂的,中华艺术是有根的,这种根与魂,可以催生新时代艺术的现代转化;要相信伟大的或优秀的作品具有培根铸魂、引领人类精神的作用,比如批判现实、反思生活、忏悔罪孽、唤醒良知、净化灵魂、拯救人生、剖析人性、重塑人格、告别平庸、找回意义、找回希望、找回春天;要相信,艺术审美具有无限性、精神性、超越性、不朽性和永恒性的特点。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