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高歌奋进新时代 梨园绽放盛世花——二○二○年新年戏曲晚会观后

2020-01-0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茜

舞台两边立柱上,“恭贺新禧”“吉祥如意”的红色字幅映入眼帘,悬挂着一对大红灯笼的大幕徐徐拉开,满台演员擂动中华“响鼓”……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度的新年戏曲晚会再次与观众见面,欢乐祥和、喜迎新年的美好节日氛围扑面而来。

这一台新年戏曲晚会,激情彰显时代特色,诚意致敬传统本色,精心镌刻梨园春色,是一曲充分展示全国戏曲界大团结、同心唱响中国梦的赞歌。这一台晚会锐意出新,展现了戏曲人的精气神,表现了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全社会的关心下,戏曲人精诚团结,共同营造出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良好新生面。

晚会亮点频仍,择其要者,言之有三。

灌注时代精神,力行“四个讴歌”。

戏曲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发展新时代的艺术,要求艺术工作者“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伟大命题,承担“四个坚持”的使命任务,毫无疑问,是对戏曲人提出的新的要求。

这台晚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灌注并充盈时代精神”的主旨。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新创造的和所遴选的大量现代戏作品中,这些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凝聚力量,提振人心。晚会中,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信仰的味道》选段,缅怀并致敬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陈望道的革命风骨;上海京剧院带来了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唱段,博得满堂彩;广西戏剧院的壮剧《黄文秀》选段,讴歌了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时代楷模、“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先进事迹……这些作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戏曲改革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阔步向前发展的历程。

薪火相传,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同台。

晚会独具匠心地展现了戏曲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戏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后,国家政策扶持一直在继续,力度在加大。有《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全面实施,从小学到大学,从大都市到普通县城,戏曲在校园广泛普及;有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这些无不推动着戏曲界既推出优秀作品,又培养大量人才。

晚会中唯一的少儿戏曲节目《八大锤》有很难的戏曲技巧,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这名来自辽宁丹东的小演员只有10岁,称得上“年少艺高”。

对于晚会上演的昆曲折子戏《夜奔》,主创人员进行了特别的编排——老一辈名家与举旗担纲的青年艺术家两个“林冲”同台表演,一位是年过七旬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另一位是“扬剧王子”李政成。节目象征着中华戏曲传承有序,并且一定能发扬光大。

戏曲艺术本体的守正创新。

“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晚会除了京剧、昆曲,还有来自不同地域的13个剧种轮番上演,如李树建的豫剧《苏武》、沈铁梅的川剧《别洞观景》、谢涛的晋剧《于成龙》、周虹的闽剧《双蝶扇》以及吉剧《时迁取帖》、贵州花灯戏《夫妻观灯》、丹剧《槐荫记》……这些作品尽管多是新编戏,却保持了戏曲的审美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唱念做打兼善,从中可以透观全国现有的348个剧种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与多样之美。

当下,戏曲整体走上的正是一条守正出新、正道致远之路。文化和旅游部近年来针对戏曲舞台“文强武弱”现象,为了改善戏曲行当不平衡的局面,多次举办武戏专场演出及武戏展演。从本台晚会上的《武戏集萃》,就能看出更好地引导戏曲行当健全发展的立意。

晚会最后的戏曲大歌舞《中国,一定行!》唱响了“今日中华逢盛世”的时代凯歌,达到全场的高潮。这令人不由感慨:戏曲是人民的艺术,始终属于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涌现精品力作;戏曲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期待着创作者在新时代有更大作为、更多创造,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戏曲是中华民族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对凝聚着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无数先辈创造的民族文化结晶,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要饱含景仰、爱护之情,使其广泛而长久地流传下去;戏曲是讴歌时代、鼓舞人心的艺术,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入一股蓬勃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