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中国当代戏曲的发展走向与高峰标识

2020-01-0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馗 郑雷
京剧《西安事变》
评剧《母亲》
湘剧《月亮粑粑》
晋剧《于成龙》
评剧《红高粱》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当代中国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引起了大家普遍的关注。经过5年多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努力,大家对于“高原”“高峰”的辩证认知更加鲜明,对于文艺创作的“高峰”标识也更加自信。5年多的讨论与实践成果坚定地说明了中国文艺在新时代已经走上了迈向高峰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中国文艺创作只有紧紧把握时代性、人民性,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来回应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才会在正确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戏曲发展利好政策不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余年里,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高度重视,戏曲艺术始终居于中国社会文化审美的前沿,始终引领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至今都在国家文化发展格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70余年来,在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历史剧的新编和现代戏的创作中,涌现出了大批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优秀力作,回应着时代与人民的诉求,也引领着时代理想、人民审美的诉求。同样是一代代优秀的艺术传承者及其精湛的艺术作品,张扬着戏曲作为民族高峰性的代表性艺术样式所持续达到的艺术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戏曲发展的基本局面给予了重要的政策扶持。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的发布,广泛引发了戏曲界、文化界对于传统戏曲文化自信的重新确立。《通知》立足于戏曲发展现状,既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成绩予以巩固与加强,也对趋于复杂多元的戏曲走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实际是对中国戏曲的持续发展与再创辉煌进行的一次全民总动员。同时,《通知》比较集中地关注到了地方戏发展、剧目创作扶持、戏曲公共服务、戏曲演出环境、基层民营剧团资助、戏曲学校人才培养、戏曲普及等多个方面,显示出这一政策惠及的多元侧面。在贯彻落实《通知》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也相继推出地方性的扶持政策和法规方案,针对《通知》所涉及的诸多领域给予资金和政策投入。

从《通知》印发开始,关于戏曲的利好政策就不断地予以深入。如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节中强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等。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等,均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对戏曲深度扶持提出了保障。特别是文化部公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明确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戏曲振兴工程、剧本扶持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推进包括戏曲在内的文艺创作迈向新阶段。

戏曲生态建设成为

戏曲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中国戏曲的保护发展政策从国家到地方、从京昆到地方戏、从国家级院团到基层院团、从艺术大家到中青年后继人才、从专业到业余普及、从表演团队到职业教育,都显示了政策全方位地惠及戏曲艺术的多个侧面,最终实现的是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生态建设。

事实上,戏曲生态建设决定着戏曲艺术高峰的创造,已然成为当前戏曲发展的重要立足点。近年来,举凡在创作中实现艺术精品化的戏曲剧种,大多与其深厚的文化生态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确定的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剧目10部,京剧《西安事变》、评剧《母亲》、湘剧《月亮粑粑》、晋剧《于成龙》、评剧《红高粱》等戏曲作品成功入选,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标准的这些舞台艺术精品均依托着丰厚的剧种文化和地域戏曲传统。之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每年有25部扶持作品和10部重点扶持作品入选,极大地标识了中国舞台艺术创作的国家高度。正缘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戏曲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力作,比如京剧《金缕曲》《金锁记》《红军故事》、昆曲《景阳钟》《赵氏孤儿》《顾炎武》、秦腔《花儿声声》《王贵与李香香》、沪剧《敦煌女儿》、豫剧《焦裕禄》、淮剧《小镇》、黄梅戏《小乔初嫁》、芗剧《保婴记》《谷文昌》、评剧《红高粱》、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都是新时代以来突出的创作成果,都是戏曲从高原创作走向高峰创造的重要代表。可以预见,在正确的戏曲政策不断在各地推进后,各地方戏曲剧种、尤其是具有创作活力的剧种应该能够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事实上,中国戏曲在其古典时期和近代时期,已经通过昆曲、京剧为代表的艺术样式,取得了所处时代的高峰水准,至今滋养着中华民族对于文化传统的辨识和认同,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感怀乡愁的文化载体。如何让展现现代生活的戏曲表达,能够相融无碍地与中国传统戏曲丰富多元的艺术体系相衔接,如何让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传统依然能够灌注于当代生活、表达当代生活理想,这是中国戏曲面临的时代课题。已经进行了百年的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实践,在今天已经通过大量优秀的艺术实践,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在戏曲传统延续的时代命题中,已经通过大量优秀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提升,让传统经典始终驻足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人生活中;在戏曲传统创造转化的时代命题中,已经通过大量优秀历史剧、古装故事剧目的创作、演出、推广,让时代经典不断地进入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结构中;在戏曲传统扩容创新的时代命题中,已经通过现代戏、现实题材、小剧场戏曲、都市戏曲等诸多实践,让更加多元灵活的创作贴近新观众群体的审美视野。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题材领域、形式领域的创新发展都会带来中国戏曲庞大艺术体系的持续拓展,尤其是现实题材创作的艺术挑战是决定中国戏曲在新时代高峰再造的重要内容。

戏曲创作应始终追随时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戏曲现实题材创作而言,时代性和人民性决定着戏曲现实题材创作应该始终追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和情感标准来尊重并引领观众的审美。这是中国戏曲永葆青春活力的基础。这也决定着中国戏曲是否在新时代能够再创高峰的基础所在。

立足于中国戏曲的高峰目标,当前需要高度重视如下问题:一是高度重视戏曲创作中“三并举”为基础的多元创作方法。二是高度重视戏曲艺术体系的完整性再现,保持中国各类型戏曲样式在艺术呈现中的个性化表达,增强戏曲剧种的文化自觉,用规范严谨、精彩多元的舞台演出,来张扬戏曲剧种的文化品格。三是要意识到,戏曲发展仍然需要“现代性”探索方向。四是高度重视经典剧目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作用和价值,打造中国戏曲的“国家典藏”。五是高度重视戏曲传承发展中的“专业化”特点,倡导“专业化保护”的艺术理念。六是高度重视戏曲代表性团队和代表性传承者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当前戏曲传承的任务更显艰巨,剧种代表性团队及其代表性传承者作为不可偏废的两个要素要成为戏曲传承的核心内容,在此前偏向于戏曲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基础上,强化戏曲代表性团队的作用。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对戏曲演出市场和生态空间的拓展。戏曲需要扶持,戏曲传统的修复和保护需要政策倾斜,但是作为活态艺术,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仍需要市场开拓,尤其是市场与戏曲文化生态密切相关,戏曲缺失了市场,也很难维持和拓展文化生存空间。在当前产业业态趋于多元的前提下,从政策和实践中努力探索戏曲剧院团市场化路径,让戏曲艺术在剧院团的承载下,真正成为区域文化审美中的组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