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是“儿童戏曲”还是“戏曲儿童剧”?

2020-01-06 发表|来源:上海艺术评论|作者:刘叙武 李金凤

2018年11月,由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创编的《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参加了“2018第十二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该团曾于2005年排演过邢元杰编剧的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戏曲院团创作演出儿童剧迄今已有逾40年历史,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特区都有以戏曲形式演出的儿童剧。这一戏剧样式对未成年人认识戏曲、了解戏曲,进而主动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大价值。

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特区对以戏曲形式演出的儿童剧有“戏曲儿童剧”和“儿童戏曲”两种称谓。中国大陆两种叫法兼有,还有指明戏曲剧种的,如“儿童滑稽戏”“昆剧儿童剧”“老调儿童剧”等。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一般采用“儿童戏曲”或“儿童京剧”“儿童粤剧”等叫法。不论“戏曲儿童剧”还是“儿童戏曲”,都以“戏曲”加“儿童剧”来命名,只是词语搭配顺序不同。从构词方式看,“戏曲儿童剧”似乎更强调这是以戏曲形式演出的特殊类型的儿童剧,而“儿童戏曲”突出这是戏曲的一个品种,是与儿童密切相关的戏曲。

究竟以“戏曲儿童剧”还是“儿童戏曲”命名以戏曲演出的儿童剧更恰当,是一个涉及戏剧分类的问题。对这一戏剧样式的分类、定位,又关涉到创作思路和评价方法。

“戏曲儿童剧”的含义是明确的,就是以戏曲形式演出的儿童剧,演员既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年人,而且往往是由成年人演给儿童看的;“儿童戏曲”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指戏曲儿童剧,另一指由儿童演员表演的戏曲。刘松林《振兴京剧从娃娃抓起—首届新苗奖儿童京剧邀请赛侧记》(刘松林.振兴京剧从娃娃抓起—首届新苗奖儿童京剧邀请赛侧记[J].中国戏剧,1992(7).)中说的“儿童京剧”实际指由儿童演员表演的京剧剧目。

因为“儿童戏曲”一词存在歧义,为确保学术研究严谨、科学,我们采用“戏曲儿童剧”来指称以戏曲形式演出的儿童剧。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会长高占祥对前述两种叫法已有了审慎区分,他说:“选择和创作适合少儿演出和少儿欣赏的京剧,是当前发展少儿京剧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倡导和组织剧作家们创作一些适合儿童特点、具有儿童情趣,孩子们爱演、爱看的京剧儿童剧。”(高占祥.发展少儿京剧的十点意见[J].艺术教育,1994(4).)显然,高占祥说的“少儿京剧”既包含“京剧儿童剧”也包含儿童演员表演的京剧,观点与本文一致。

有人采用“儿童戏曲”称谓,可能是受“儿童戏剧”一词影响—既然有“儿童戏剧”自然就有“儿童戏曲”,言下之意将“戏剧”与“戏曲”并列。如果确实如此,则违反了戏剧分类常识。中国戏曲是属于人类戏剧艺术的一个类型,虽有自身特点,但仍要受戏剧艺术一般规律制约。从分类逻辑来说,“戏曲”是“戏剧”的子项而非并列项。所以,不宜因有“儿童戏剧”而造出“儿童戏曲”。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对“儿童剧”所下定义为:“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不同类型剧种的统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13.)儿童剧是唯一以受众群体命名的戏剧品种,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是处于同一逻辑层面的戏剧种类,可以作为儿童剧不同演出形态,于是有话剧儿童剧、歌剧儿童剧、舞剧儿童剧、歌舞剧儿童剧、戏曲儿童剧等不同子项;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分别以题材来源、媒介形式命名,因为同样“以儿童为服务对象”,所以也归入儿童剧范畴。“以儿童为服务对象”是儿童剧的本质特征;针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专门创作,以符合儿童审美习惯,是儿童剧创作的归旨。我们在讨论、研究戏曲儿童剧作品时,应首先使用儿童剧的原则、标准进行衡量。

儿童剧《巴黎圣母院》(摄影:祖忠人)

前述“戏曲儿童剧是以戏曲形式演出的儿童剧”只是我们对戏曲儿童剧的粗浅认识,并非严谨的学理概括。

 给戏曲儿童剧下定义首先必须弄清“儿童”指多大年龄的未成年人。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以运演作为儿童思维发展标志将儿童年龄划分成四大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具体运演阶段(约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左右);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其中,前运演思维阶段又分第一水平(从两岁左右到四岁)和第二水平(从五岁到六岁)。([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胡世襄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57.)从戏曲儿童剧创作、演出实际来看,观众一般是四岁到十一二岁左右的人群,即处于前运演思维阶段第二水平及具体运演阶段的儿童,相当于幼儿园和小学在校生。也有为数不多的戏曲儿童剧是为处于形式运演阶段的群体(即初中在校生)创作的,如关注青少年吸毒问题的《黑色惊叹号》、表现当代中学生校园生活的《走过十五岁》。《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适合人群覆盖面较宽,从小学至初中皆可。

我们认为,采取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方法定义戏曲儿童剧概念比较符合当下创作实际,也有利于学理讨论。狭义的戏曲儿童剧是:将四岁至十二岁左右的儿童设定为受众群体,以戏曲唱、念、做、打、舞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戏剧作品。广义的戏曲儿童剧是:面向儿童和少年(即四岁至十五岁左右)创作的,保留戏曲基本特色的戏剧作品。是否“保留戏曲基本特色”,除了在一度和二度创作中由作家、导演、演员等创作主体进行把握外,还需交由观众判断。不论东方戏剧还是西方戏剧,都是综合性艺术,戏曲儿童剧同样具有很强综合性。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在这门综合性艺术中,究竟以哪一种艺术元素为主导,综合、吸收其他艺术元素。如果观众公认在一部儿童剧中,戏曲元素占主导地位,综合、吸收了其他种类艺术手段,那就可以认定这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儿童剧。

儿童剧《泰坦尼克号》(摄影:祖忠人)

儿童剧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以儿童为主角,也不在于是否由儿童演员演出,而在于是否营造出了少儿的情感、趣味,表现出了少儿的审美世界。戏曲儿童剧同样如此。戏曲因其间离、假定、游戏、仪式的特点,能让人物从情节中“跳出”,直接面向观众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降低观众理解难度,所以特别适合创编儿童剧剧目。

有人提出:“少儿京剧既要给儿童创作一些京剧传统剧目中适合儿童看的剧目,也要创作新剧目……少儿京剧要以展现京剧本体艺术特征为主导……”(黄小驹,赵凤兰.繁荣少儿京剧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少儿京剧座谈会’发言摘要[N].中国文化报,2005-6-16.)这里的“少儿京剧”无疑就是我们所说的京剧儿童剧。我们认为,只要是为儿童创作的、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受儿童欢迎的作品,我们不妨持积极、宽容的态度相对待,只要不失戏曲基本风味,不要拘泥既有术语称谓,也不必过于突出其中戏曲“含量”“纯度”。创作京剧儿童剧新剧目,仍然要以儿童观众的兴趣、需求和接受能力为着眼点,“以展现京剧本体艺术特征为主导”实际上是找偏了方向,不利于指导戏曲儿童剧的创作和相关理论研究。

在当下这样一个媒介跨界融合的时代,作为一种发展时间并不算很长的戏剧品种,不断成长中的戏曲儿童剧更是体现了艺术多元杂糅的特征。有相当一批剧目,如《寒号鸟》《海国公主》《月亮姐姐睡何乡》《早读》《金鱼公主》等,既继承了戏曲传统声腔、程式,又借鉴、糅合了歌剧、话剧、音乐剧的表现手法,因此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还有一些儿童剧剧目,虽然不能划入戏曲儿童剧范畴,但也融合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如科学幻想童话剧《明天飞》、儿童京歌剧《她从雪山走来》、童话京歌音乐剧《孔雀翎》、现代儿童音乐剧《我想种太阳》等。儿童化与戏曲化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文艺工作者拿捏好分寸,在保持戏曲艺术特征同时适当降低欣赏“门槛”,让今天远离戏曲久矣的儿童观众逐步了解戏曲、亲近戏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现代川剧创作研究(1949—2010)”(项目批准号:2013PYZW11)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