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三个快速转向”助力文艺行业复工复产

2020-03-07 发表|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赖赋春

今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是全国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重要关键。2019年,全国文化产业约有6万余家,主营业收入9万多亿元,从业人数近1亿,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文艺行业受到严重影响。在此困境下,文艺行业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三个快速转向”中实现复工复产。

文艺教化功能:以单纯娱乐为主快速转向以小康生活为主

长期以来,受到市场利益增值的强力吸引,文艺的教化功能在传播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单纯娱乐为主,一些一味采用猎奇或完全取悦受众的文艺节目,衍生出众多亚文艺及文艺乱象,甚至有的创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带着”大众步入了“娱乐至死”的严重误区,使得大批青少年娱乐盲目化,而对当前科学防“疫”等小康生活所必需的文艺精品供给“产能不足”。因此,推动文艺在供给侧改革中、在疫情防控条件下实现复工复产,成为文艺行业全面迎来“小康”时代的第一个“风口期”。

“为生命而战”是文艺倡导健康生活的全新课题,“健康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的美好追求。通过文艺消费来提升生活品质,越来越多的民众期待更多生活化、科学化和健康化的文艺产品。因此,文艺行业的复工复产具有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前提,文艺教化功能的价值取向也随之需要进入“全覆盖”的“换挡期”,决不能偏离“科学、健康”这些重大的“人民性课题”。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单纯娱乐为主快速转向以小康生活为主,坚持把社会价值功能放在文艺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倡导健康生活等文艺作品爆发式增长。

在“舌尖上的中国”背景下,推行“文艺+生活”“文艺+科技”等融合新模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文学、美术、音乐、书法、曲艺、摄影等各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等主题文艺活动,采用“订单式”创作、“超市化”供应、“菜单式”配送等方式,打通“文艺+”融入全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以文艺的人民性、文艺的“二为”方向以及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文艺领域复工复产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同步跃升。

文艺传播路径:以线下为主快速转向以线上为主

文艺行业的传统传播方式是“线下消费”。疫情防控条件下,传统的线下文艺行业遭受重大冲击,以在线消费为特点的数字传播优势凸显,在民众居家隔离、远程办公期间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由此,开启线下快速转向线上的文艺传播新模式,将为复工复产带来新的机遇。

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文艺传播带来革命性变化。在新技术的助推下,文艺“遥控器”已然握于百姓手中,民众愈发积极地参与到线上的文艺创作和消费中,网络文艺、数字音乐、空间书画以及在线戏剧等新兴的业态与传播模式呈现蓬勃发展的新趋势。

以互联网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娱乐形态异军突起,网上放映、VR展览等方式将会更加普及,文艺行业“互联网+”时代会加速到来,“线上文艺”空间无限。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网络将成为文艺传播的主要载体,渗透到每个“神经末梢”的全覆盖、“365天永不落幕”的常态化,将成为文艺复工复产的必然趋势。

文艺创作质量:以低端作品为主快速转向以高端精品为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当前,低端的文艺创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消费与品质消费的双重需求,时代呼唤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因此,促进社会主义文艺高质量发展,是文艺复工复产的主攻点。

要围绕做好“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这篇新时代大文章,坚持底线原则,提高文艺作品进入传播领域的“质量门槛”,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先将题材、形式、内容、风格等提升到符合“中国口味”再投放市场,受众才会“买账”,进而从“价值观”层面上完成文艺的浸润和滋养。

要全面杜绝低端低俗的文艺创作,打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端精品,为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文艺战线需举全国之力、聚全民之智,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类似《亮剑》《战狼2》等既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实现精品创作与人民需求的“无缝对接”。这是文艺复工复产的重要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