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深挖山西戏曲资源 力促经济转型发展

2020-06-0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冯瑾

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的中国戏曲,源远流长,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和表演艺术于一体,异彩纷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魂瑰宝。在璀璨夺目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山西因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历史渊源,拥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孕育和传承着优秀的戏曲文化,是中国北方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堪称“戏曲摇篮”。

戏曲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市场发展和革新的内在动力,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文化竞争力的强弱,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仅要靠与时俱进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和经济转型时期,应充分发挥戏曲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

大力发展戏曲文化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戏曲文化遗产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把戏曲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着力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以带动和推动全省的经济发展。古戏台是研究我国祭祀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山西现存金、元、明、清古戏台三千多座,数量约占全国古戏台的4/5,其中,高平市王报村的二郎庙戏台是目前存世的金代戏台中格局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一座,中国现存的8座(一说为10座)元代古戏台,均在山西境内。开发和保护古戏台、戏曲壁画、戏曲砖雕等戏曲文物,是一个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培育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经济品牌,既能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又能带动当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无限生机和可能,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对应对山西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省情具有尤为突出的意义。

全力抢救保护濒危戏种,大力扶持“戏曲进校园”活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山西地方剧种至今流传着四大梆子和各种朴实古拙的地方小戏,但是,由于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断层,现代娱乐和表演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戏曲爱好者的队伍呈现出萎缩态势等因素,一些地方民间小戏濒临消失。加大对老戏曲艺人的扶持倾斜力度,保护和培养青年戏曲爱好者的热情,力争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基本实现戏曲文化人才本土化、普遍化。大力扶持戏曲进校园活动,加大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力度,吸引一部分科研人员参与到抢救保护濒危戏种的队伍中,这必然会促进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促进经济发展。

紧密结合当地的民俗特色和地域内民众的集体记忆,使戏曲文化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这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建立和加强戏曲文化活动与当地传统节俗的关联性,例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的汤帝庙戏台至今还延续着每年一度的庙会传统,届时,民众都要请戏班在古戏台上演出几场大戏酬神,这种戏曲演出活动也有娱人的社会功能,消解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疲劳,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能加强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刺激人们消费。

持续加强戏曲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建设,打造富有山西文化内涵的戏曲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激发戏曲文化创意市场活力,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戏曲文化的基础上,在产品特色上加大创意力度,孕育一批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创意的优秀产品。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手抓”,加大开放交流的力度,博采众长,他山之石亦可以攻玉。

戏曲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一个省际、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结合山西省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我们有信心和能力调整把握戏曲文化的发展战略,以适应与之对应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