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2020-06-1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冯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孔子研究院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古代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需要我们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扬其精神、创新其观念、体会其生活。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有一句话:“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古人的规矩是经验,也是要领,但是,再好的经验和要领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古今中外,需要我们立足于今天的现实实践,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和灵活把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为指导,开出新时代的“生面”。

提炼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内核。文化遗产是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需要发掘代表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内容。表达民族特性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文化是传统的、生命的,有个性,像有一个种,在其内里则必然附带有一番精神。”钱穆先生所说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民族精神必然以各种形式留下深刻的印记,所以,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也彰显着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从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发掘出辉煌的民族精神既是我们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也是让文化遗产能够“活”起来的重要条件之一。

民族精神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民族精神的内核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呈现其精神的方式是多样的。目前,中华民族正处在历史变革的重要关口,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民族精神不断鼓舞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前进。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一定的形式,所以,当下我们要创造条件“点燃”民族精神,让其释放巨大能量。方法在于,首先,要借助图书、音像、展馆等现代传媒实现民族精神的广泛传播,以增强人们对民族精神内容的认识、体会和认可。其次,要从传统不同的文化内容中探索符合现代人们精神需要的契合点,以文学、艺术、风俗、节日、民间技艺等文化形式,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把人们的精神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

关注文化遗产所反映的思维观念。中华文化遗产中浓缩了中国人的天文观、天人观、岁时观、生命观、伦理观等,反映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这些观念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系统思维和意象思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这些思维的不断运用逐步形成了宇宙生生、天人合一、仁爱、和谐、共生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如何让传统思维观念在今天展现其积极因素?传统思维观念应该打破历史的局限,让其呈现出“人”的价值。紧紧围绕“人”自身的价值实现和对自由的追求所产生的观念才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其历史价值体现在这些观念一直引导人们向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目标前进;为人们的人生提供价值保证和理论依据。其现实价值体现在,这些观念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价值观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把传统观念作为一种对象化的知识来认识和学习,而应该作为生命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信念和追求。这些观念具有民族性,仍然也将必然影响我们的现代生活。所以,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内涵,切身实践,把传统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命力通过我们的行动“活”出来。

发现文化遗产中所承载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中保留了很多古代人的生活细节,通过这些细节能够还原出古人的生活方式。如《礼记·大学》里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人在生活器物上刻上文字,以表达启示、誓言、情感等内容,这些文字是我们直接理解古人生活的方法。但是,对于没有文字的器物我们也应该重视。没有文字并不等于没有意义。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说过:“各种文献和遗迹——不是把它们仅仅当作过去的死东西,而是看作来自以往的活生生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说话。”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看懂这些文物的“说话”方式,体会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

我国传统生活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处处以“德”为引领。“德”规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伦理角色、处理事物的方式等,构成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如《尚书》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由此看,奠定古人的政治和人伦基础是“德”。“德”是生活行为的出发点和行为方式,“利用”“厚生”等皆因“德”而展开。古人这样的生活方式因为内含意义,所以有所贞定,因此古人生活不会散乱无序、随波逐流。在今天,我们也应该体会古人生活方式的特点,发挥其优长,规避其短处,建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有遵循、有意义,并充满活力。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