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现实题材作品能够更好地赋能生活

2020-07-20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徐苏洁
《隐秘的角落》

最近,中韩各有一部影视作品引起关注。中国的是国产网剧《隐秘的角落》 ,韩国的则是电影《寄生虫》 。前者根据中国内地推理作家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改编,讲述沿海小城的3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摄记录了一次谋杀,由此几个家庭、成年人和孩子被牵扯进未知的命运漩涡。从未成年人保护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从成年人的生存压力到生命与生活的终极意义,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被不断触动并思考。该剧的走红再次证明,国产影视最缺的还是好的现实题材作品。

电影《寄生虫》

相比之下,韩国现实题材创作走得更远。电影《寄生虫》在今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可谓是大放异彩,包揽了4项大奖。这部电影的成功,除了精湛的戏剧技巧和巧妙的剧情设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直面现实的勇气。影片讲述了住在半地下室的一家四口无业游民,如何假冒身份进入一家富裕的企业家家庭鸠占鹊巢的故事,影片用一种黑色喜剧的形式反映了韩国悬殊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阶层对立,该片导演奉俊昊说,他是在用社会学视角拍摄这部影片。

历数国内外文艺经典,无论是戏剧还是影视剧,现实题材创作都是主力军。文艺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即便完全出自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也最终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并不简单,它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现实性与艺术性。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一定是兼顾了现实性和艺术性,现实性说的是创作题材和主题思想要反映当下、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特别是能回应现实社会和民众的关切,从而推动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正因如此,现实题材的作品不容易在艺术性上有大的发挥和大的突破,这也是很多现实题材作品可能会陷入虽然思想深刻、但是艺术性欠缺,虽然口碑很好、但是票房欠佳的尴尬。然而现实性与艺术性并非格格不入,可以兼顾,甚至可以相得益彰。前面提到的这两部现实题材作品,其艺术性也毫不逊色。更早一些的影片《我不是药神》 《少年的你》也都是典型的现实题材作品,而且触及的都是社会话题,影片不乏敏感话题,但是因为艺术手法处理得当,演员真情投入演出,最终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现实性不仅没有制约艺术性,反而给了艺术性纵深发展的实践机会,艺术性也没有掩饰现实性,在保护现实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性。

二是创作需要与制度环境。创作都不是独立于社会制度环境的,因此要服从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大格局。创作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但是制度环境的底线是不能逾越的,特别是意识形态的红线是不能突破的,满足创作需要和追求艺术质量,必须建立在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观取向基础上,这是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审美的文艺作品的底色所在。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去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环境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尝试有利于艺术创作生产的制度机制,一直在努力构建更加积极向上、创新发展的文艺生态。比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重大题材创作扶持机制和种子库制度,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文艺评论的政策措施等等。当然,在制度环境的营造上,还应当更贴近文艺创作的实际需要,走得更远一些、力度更大一些。

三是批判性与教育性。一说起现实题材作品,总联想到要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触及社会的痛点、表达群体的情绪,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片面和错误的,以至于很多创作者不愿意触碰现实题材,唯恐被贴上政治标签。其实,对待现实题材要有一种平常心态,它就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手法而已,只要真实、全面、客观、生动反映了现实,大方向就是正确的,主观就是善意的,最终效果也是可期的,否则以一种先入为主或者有色眼镜的角度去创作生产,就可能像西方有些媒体做的选择性报道那样,不是反映现实,而是主观意识在现实中的投射,这种文艺作品也就称不上现实题材作品,只能算是个人心性和自由意志的作品。当然,现实题材是允许批判的,甚至是鼓励客观的批判的,关键是这种批判的出发点要符合时代社会和人民的需要,要切中时弊,落脚点是引导教育和启发人民、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新时代,文艺应当更好地引导生活、赋能生活、改变生活。在这次的抗疫战争中,文艺传递了正能量,歌颂了真善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不是道德说教,它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嬉笑怒骂的风格、涓涓细流的品格以及表现生活的烟火气,持续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