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努力营造良好评论生态

2020-11-1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巴灵一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有人画七八瞽者,各执圭、璧、铜、磁、书、画等物,作张口争论状,号《群盲评古图》,其诮世也深矣!”这段话,其实可以看成是对一种不健康评论生态的辛辣讽刺。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道:“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其实也是对一种不健康评论生态的猛烈嘲讽。

前者隔靴搔痒,瞎评乱评,后者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前人批评过的这两种现象,以及其他一些令人忧虑的批评怪相,在今天的文艺评论界仍然似曾相识、并不鲜见。大力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也正是文艺评论界应该认真思考和践行的一道严肃迫切的时代课题。

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就要把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评论要能够照见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优劣短长,要能够医治文艺病相,要引领和促进健康的文艺风尚,要秉持公心、勇于为精品鼓与呼。文艺批评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不能让那种“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的庸俗风习腐蚀评论家的风骨,也不能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酷评谩骂,不能棍棒齐挥、脏水乱吐、鸣鞭为快。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表明立场,切实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勇敢承担起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时代使命。

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就要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文艺批评就是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要有针对性和疼痛感,要有战斗力和说服力。文艺批评家要对文艺与时代、当代文艺与文化传统、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核心价值观、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与市场、从艺与修德、党的领导与文艺发展等等关系有清醒的认识,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评价标准,真正熟悉文艺的脉动,富有艺术见地和美学深蕴。记得有首歌中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文艺评论家,要的就是这样一双“慧眼”,要有本领在复杂风云和纷纭世象中进行分辨和分析,要有引领时代精神的能力和水平,还要有洞见文艺精品的批评敏感和才学识力。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各种议论,在近年各种报刊、网络和自媒体上越来越多了起来。这也侧面呈现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社会影响度和读者关注度。这些评论中有赞赏和鼓励,也有尖锐的批评。此起彼伏,众声喧哗。这些批评文字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正是批评家自己的品格、修养和立场。一位负责任的、有活力的文艺批评家,理应是一个思想者,也必拥有一颗“思想着”的大脑。“思想着”是一种沉静的理性状态,但并不是高分贝的“嗷嗷叫”。

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就要摆正批评与表扬的关系。听到表扬的话,很多人的反应还算正常。表扬的对,就表示真诚感谢;表扬的不对,也不过一笑了之。不过,当批评真的落到自己头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想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有则改之”已经不易,“无则加勉”就比登天还难了。我们能不能像对待表扬一样对待批评呢?善于从批评中汲取对事业有益之处,这既是一种胸襟和气度的展示,也是一种素质和水平的体现。武断地拒绝别人的批评,甚至玩弄手段制止别人的批评,就像表面上把疮疤掩藏了起来。可是,那疮疤得不到医治的话,就会继续烂下去。虽然文艺作品不是为了获得文艺批评而写的,但是也非常需要文艺评论的呵护和扶持。这种呵护和扶持可以是浇水的方式,也可以是剪枝的方式。浇水就像是表扬,剪枝就像是批评。我们说像对待表扬一样对待批评,正如同像对待浇水一样对待剪枝。隔靴搔痒的歌德派式的燕语莺声,只能让人听得昏昏欲睡。入木三分的讽刺鞭挞,则更让人警醒、反省和深思。没有刺的仙人掌,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请不要冷落了仙人掌,尤其不要人为地拔掉仙人掌上那些尖锐有力而又异常宝贵的刺。

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阵地建设。人才培养和阵地建设是文艺评论的源头活水和基础设施。做大做强文艺评论的人才队伍,是营造良好评论生态的核心任务和迫切需求。加强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则是营造良好评论生态、提升文艺评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必备条件。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周期长、门槛高、责任重,也更加需要我们的扶持和爱护。要引领他们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同时也要有规模、有梯次地为他们创造提升水平和充电学习的条件,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就要积极投入融媒体实践和新媒体探索。要学习现代科技的生产和传播手段,了解文艺创作的新方式和新格局,适应大数据、云计算、5G等等新技术手段下的舆论环境的新样态、新趋势和新特色,尤其是要改文风、接地气、进基层、懂人情,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熟悉和满足更多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建设针对性强、专业性高、影响力大、传播范围广泛的新时代批评环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全会精神落实到批评实践之中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真功夫、硬功夫,知行合一,开拓进取,乘风破浪,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彩和热量。而这,也正是营造良好评论生态的时代责任和美好愿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