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传承中华戏曲美学精神 守护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2020-11-2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汪泽
图为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 资料图

百戏盛典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史无前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自2018年以来,用3年时间对新普查的全国348个剧种的代表性经典作品进行巡礼展示,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得到了专家和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人们在观看这一盛典、享受戏曲艺术之美的同时,不禁要问:昆山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搞百戏盛典?难道仅仅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吗?其实,昆山在发展经济上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昆山作为昆曲的故乡,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敢于担当作为,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举办百戏盛典,搭建展示全国戏曲剧种风采、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促使人们对戏曲这一古老艺术重新认识,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百戏盛典的成功举办,在保护一大批濒危剧种的同时也救活了一大批戏曲院团,使戏曲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在2017年12月原文化部发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的通报中提到,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有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此外,据戏曲界专家介绍,348个剧种听起来感觉很多,但真正能够常年在舞台上进行正常演出的剧种不超过70个。在百戏盛典举办之前,有很多稀有和濒危剧种只剩下几位传承人,连民间班社都面临关闭。要组织这些濒危剧种参加展演,简直比登天还难。百戏盛典的举办,促使地方对戏曲重视起来,加大对戏曲的投入力度,重新组织院团进行剧目编排,使一些“活化石”级的戏曲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百戏盛典的举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另据了解,在3年的展演中,全国348个剧种传承人将本剧种的道具、剧本、服装等物品捐赠给昆山,同时,每个剧种在来昆山演出时全程录像存档,并通过现场采访为剧种非遗传承人整理口述史。这些珍贵的材料和文物将永久地保存在戏曲百戏博物馆,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宝库。可以说,保护一个地方剧种就是保护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就是连接历史与今天的时空隧道,让人们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情,解得了乡愁。

百戏盛典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戏曲扶持政策的落地生根,戏曲艺术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在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给全国戏曲人以极大的鼓舞,但当时很多政策还是无法落地,有的地方政府还不够重视,很多地方戏曲院团特别是民间班社还是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自从2018年百戏盛典举办以来,各地纷纷加大对戏曲的投入力度,出台多项扶持举措,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戏曲产品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购买优质服务提供给群众,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戏曲事业发展。特别是近年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实施的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支持剧本创作、推动戏曲进校园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百戏盛典展演以后,很多地方戏都“动”了起来,演员待遇得到较大改善,演出场次也逐渐增多,看戏、听戏日益成为城乡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各地纷纷实施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的同时,专业艺术院校也扩大了地方戏曲专业的招生规模。如中国戏曲学院在今年本科招生中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扩大了京剧表演(含京剧舞台监督)、多剧种表演、戏曲形体教育、戏曲导演等方向的招生规模。在地方戏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方面,今年特别新增3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即邕剧、琼剧和陇剧,进一步提升这3个剧种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在全国的影响力,也使得中国戏曲学院的多剧种教学达到29个。下一步还要将潮剧、闽剧等剧种纳入地方戏招生范围,将极大地增强戏曲教育、人才培养的力度。

百戏盛典的成功举办使观众切身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守住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到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不相同,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对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如是评价:“这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一举手一投足的舞蹈化的程式动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环境布置,异常简洁明了的情节交代,高度选择的戏剧冲突(经常是能激起巨大心理反响的伦理冲突),使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这已不是简单的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的外在形式美,而是与内容、意义交织在一起。”中国的戏曲集诗歌舞于一体,也让它具有和西方舞台艺术迥然不同的叙事性,这种高度的综合性叙事也被称作“以歌舞演故事”。由于悠久历史的审美沉淀,一辈一辈文化精英与艺术大师的心血凝练,共同铸就了戏曲艺术非凡的表现力。

百戏盛典的成功举办,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戏迷纷纷走进剧场,在充分领略戏曲艺术之美的同时,还能参加“看百戏、游江苏”文旅融合主题活动,品江南美食,探昆曲源头,赏淮扬美韵,享文艺情调,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戏曲源远流长,雅俗共赏,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都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戏曲审美已深深融进中国人的血液,与书法美术建筑等艺术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必将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祈愿百戏盛典继续举办下去,让中国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