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亮出戏曲家底 推进戏曲保护

2020-12-06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傅谨
某演员候场。安志义/摄

百戏盛典连续3年的展演活动圆满完成,这是全国戏曲348个剧种和木偶剧、皮影戏有史以来第一次集中展演。它的前提是2015年原文化部启动的剧种剧团调查,有史以来第一次通过全面普查剧种生存现状,真正摸清了戏曲家底,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发布了现存戏曲剧种的全名录。这次重要的普查工作跟百戏盛典是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在摸清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家底之后,百戏盛典就在当代舞台上亮出这份家底。通过百戏盛典这一盛会,348个剧种以活态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舞台,亮出这份沉甸甸的家底,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依托和底气,是坚定文化自信最具说服力的支撑。

从全国剧种剧团普查到百戏盛典,戏曲充分展现出两个值得骄傲的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精彩纷呈。这是从两个角度对戏曲完整、全面的把握,丰富多彩指的是多样性,是讲形态上的“多”;精彩纷呈指的是美学价值,是讲艺术上的“好”。既多又好,这两方面在连续3年的百戏盛典上得到了最为形象、直观的体现。

百戏盛典并不只是静态地展现戏曲的丰富性和艺术魅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戏曲传承发展的直接推动。尽管通过全国性的剧种剧团实际调查,中国戏曲当代发展的真实状况更显清晰,但我们也要承认,仅仅局限于报表的统计有时并不一定能反映剧种存续的真实状况,当我们说中国目前有348个剧种存活时,只有让它们摆在眼前,用活态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观众,才真正具有说服力。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展演就可以看到,戏曲分布全国各地的348个剧种的历史积累和生存状况参差不齐,而参加百戏盛典这项全国性的展演活动,对相当一部分原本存活状态欠佳的剧种的传统发掘与保护起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这次全国性的剧种剧团普查和百戏盛典展演,直观体现了从2001年开始的非遗遴选与认证工作对戏曲传统保护和传承的作用,尤其是此次百戏盛典展演进一步推动各地将濒危剧种的保护落到实处。它使戏曲整体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戏曲剧种不断消失的趋势,从此被逆转。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这一重要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意义。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如此大范围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经验。

3年的百戏盛典展演深化了我们对戏曲剧种的认识,尤其是为各剧种的分类指导提供了依据。虽然按统计戏曲有348个剧种,但是通过展演可以看到,这348个剧种并不平衡,差异很大。348个剧种大致可分为3类,大约有120个剧种拥有较完整的剧目系统,而在约120个大剧种里,又有20多个是传播范围较广且有较高艺术质量、在继承传统和新剧目创作两方面都大有可为的剧种,它们代表了当代戏曲艺术的水平,可以骄傲地和世界戏剧对话。剩下的200多个剧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濒危剧种,虽然有其传统,但多半只剩一两个剧团,生存艰难,只能以继承传统为主;还有数以百计的在统计名录中的剧种,是否计入戏曲剧种名录还有讨论的空间。它们多跟各地的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基本上是民俗活动中简单的戏剧演出,有些是戏曲演出发展为民俗活动,如果严格地按“戏曲剧种”的标准衡量,恐怕还有一定的差距。百戏盛典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剧种之间的分别,对这3类剧种分别实施不同的政策措施,分类指导,才能推进戏曲的全面继承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