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舞台技术:“润物细无声”是一种境界

2021-02-0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夕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一位数码测评博主说过:“最好的科技是让用户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对于舞台艺术来说,最好的技术是让观众感受不到技术的存在,润物细无声地为艺术服务,帮助观众沉浸于作品和审美的酣畅、乐趣中。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然而,放眼舞台艺术创作领域,有不少作品在处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时,仍存在许多问题,技术的滥用或者生硬介入并不罕见。很多观众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台演出,灯光夺目,舞台上一会儿这里动一下、一会儿那里转一下,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仿佛放电影,看得人眼花缭乱,而剧情、人物却没给观众留下多少印象。这类现象在多媒体技术普及、成本降低之后,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创作观念出现偏差大有关系。很多时候,只要“创新”了就会被认为是正确的、成功的。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把新技术搬上舞台,把过去没用过或用得少的技术给用上,就是“创新”,就可以取悦观众,或以此交差,或以此津津乐道甚至是邀功。实际并非如此,仅仅引入技术的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靠经费解决,这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偷懒。艺术的真正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张扬其本体特征之上。一项技术是否应用,应该视其为艺术表达增色多少来决定,否则所谓的“创新”很可能只是噱头,甚至是添乱。舞台艺术摆不正审美的重点,恨不得跟电影比银幕大、跟灯光秀比灯光绚烂、跟装置艺术比机械复杂……很可能花费成本不小,却没收到理想效果,甚至反而拖累了艺术。

另一方面,技术的滥用与舞台艺术从业者、管理者的创作观念也有关,很多作品表现出电视晚会审美对舞台艺术的侵袭,即追求效果炫目、场面宏大。殊不知,客厅文化与剧场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电视节目追求热闹可以理解,因为它要在吃吃喝喝、拉家常、刷手机甚至做家务、带孩子等日常活动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尽量通过电视屏幕提供“奇观”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然而,剧场艺术是要在特定时空观演关系中,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过多的技术滥用或用不好的话,只会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目标渐行渐远。

过犹不及,与滥用技术同样走极端的行为还包括对技术的过度排斥,这种情况在传统艺术中相对多一些。这大可不必,继承传统不等于回归原始、裹足不前,凡是对艺术表达有帮助的新技术,不妨以积极的心态大胆尝试,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老艺术家中真正有开宗立派之功的,无一不是敢于创新的艺术闯将,刻意追求“原封不动”,是偷懒,更是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