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春节话“乐”

2021-02-1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项筱刚
图为新春音乐会演出场景

牛年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旧不能放松。今年,各地纷纷鼓励“就地过年”,减少人口流动,防止疫情反弹,“宅家过年”成为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主旋律。过年宅家时间增多了,也让人们拥有了更多宅家赏“乐”、自得其乐、笔墨话“乐”的闲暇。

恭喜,恭喜

疫情防控下的这个春节,线下音乐会及大型户外文化活动有所减少,喜爱音乐的人们更多转向了宅家赏“乐”,也使得音乐在人们当下文化娱乐生活中的价值更为凸显。

笔者印象中,20世纪以来有关春节题材的中国音乐创作不是很多,人们比较熟悉的春节题材音乐作品包括歌曲《恭喜,恭喜》《大拜年》《难忘今宵》、小提琴曲《新春乐》、二胡曲《良宵》、管弦乐《春节序曲》,以及民族乐队轻音乐《喜洋洋》等。其中,二胡曲《良宵》是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于五四时期的某除夕之夜,与友人小聚遂完成的一首二胡独奏小品,故又称《除夜小唱》。不少文献资料记载,此曲流露出刘天华先生在创作该曲时的节日愉悦之情。之后,由著名指挥家黄贻钧先生重新配器、再度改编的另两个版本的《良宵》——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的“小提琴独奏版”、上海交响乐团权威诠释的“弦乐合奏版”,如今已成为众多国内小提琴演奏家个人音乐会、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的返场曲目。

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歌曲《恭喜,恭喜》与《大拜年》,其词、曲均出自当时有着“歌仙”美誉的作曲家陈歌辛之手,担任该歌曲演唱的亦是同一时期享誉中国流行歌坛的三位大名鼎鼎的歌星——姚敏、姚莉、白虹。很显然,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恭喜,恭喜》与《大拜年》的主创阵容在当时都堪称豪华,故这两首歌曲想不红都难。尤其是《恭喜,恭喜》,直到几年前,我们还经常在春节前后听到诸多明星艺人对该歌曲的翻唱。一首原本“应景”的歌曲能够传唱70余年而未被人遗忘,足见陈歌辛、姚莉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歌仙”与“银嗓子”。尽管斯人已去,然余音仍绕梁。

热烈而欢呼

当历史揭开新页后,春节题材的音乐作品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色彩——“热烈而欢呼”。

作曲家茅沅创作的小提琴曲《新春乐》,脱胎于河北民歌《卖扁食》的“双主题”作品,与紧随其后破茧而出的“民族乐队轻音乐”《喜洋洋》、管弦乐《春节序曲》等,共同将20世纪50年代“开发边疆,开发民间”的音乐创作潮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自信地驻足于几代中国音乐受众的心田。

作曲家、胡琴大师刘明源创作的《喜洋洋》,与20世纪30年代聂耳的《金蛇狂舞》、黄贻钧的《花好月圆》、任光的《彩云追月》,一道形成了中国音乐史“民族乐队轻音乐”创作的历史轨迹,直至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究其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是脱胎于民间音乐——亲切;二是旋律符合中国受众的线性思维——如歌。与今日部分冰冷理性大于直观感性,“缭乱视觉”高于“悦耳听觉”的创作相比,这几部作品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足以引起当下一些作曲家的深思。毕竟,音乐作品归根到底还是写给当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听的,那种寄希望于未来才被追捧的音乐作品终究是少数。

毫无疑问,海内外华人受众最熟悉、影响最大的春节题材音乐作品非管弦乐《春节序曲》莫属。

20世纪40年代初期“新秧歌运动”后,春节期间中共党政军民载歌载舞、互致节日问候,已然成为陕北延安的一项盛大活动。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春节组曲》,则是作曲家李焕之取材于自己当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真实生活体验和感悟,并于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完整演出。《春节组曲》由《序曲——大秧歌》《情歌》《盘歌》和《终曲——灯会》4个乐章组成,展现了陕北根据地军民喜庆春节的欢腾情景,表达了作曲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其中,尤以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写得最为成功,常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演出,故又称《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快板。热烈欢快的引子引出了第一部分——锣鼓喧天、明快粗犷的大秧歌音乐。该部分的两个主题材料来自引子,因而音乐的展开、变奏就显得较自然。第二部分是抒情性的中段,依次在双簧管、大提琴、小号声部上重复的主题,来自陕北秧歌中“伞头”领唱的《二月里来打过春》,连续的切分和方整的结构,使该部分富有动人的歌唱性。第三部分压缩再现了第一部分,在热烈的气氛和高涨的情绪中结束第一乐章。后《春节序曲》获《中国唱片》1949—1989“金唱片奖”与“创作特别奖”,并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形式,现已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中国当代管弦乐作品,被世人赋予了春节、新年的时节色彩。

难忘今宵

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央视春晚逐步成为海内外华人每年除夕之夜共享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其中以80年代中期尤甚。值得一提的是,由乔羽作词、王酩作曲、李谷一演唱的歌曲《难忘今宵》,从1984年央视春晚的《我的中国心》《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之后每年央视春晚的固定结束曲目。每当笔者在爆竹声声脆之时听到这首歌曲,首先想到的就是已经驾鹤西去24年的王酩老师。作为一位优秀的作曲家,王酩老师能够在知天命之年为世人留下一曲永恒的“天鹅之歌”,着实令后辈作曲家敬仰。

如果说歌曲《难忘今宵》已然是央视春晚的标配之一,管弦乐《春节序曲》则是中国人过春节时一个不可绕行的“文化坐标”。牛年新春将至,即使宅在家里,人们仍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听到熟悉而令人心醉的《春节序曲》的旋律。这既是作曲家李焕之先生的骄傲,也是中国音乐家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笔走至此,仿佛《春节序曲》的乐声已然在耳畔回响,乐声一扫鼠年的阴霾,迎来牛年的明媚春光。

 (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