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发掘历史文化底蕴 擘画转型发展蓝图

2021-02-1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胥莉 白明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发掘山西文化资源,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文化铸魂,推动文化赋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把文化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支柱,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转型发展之路,确保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山西历史文化绵延漫长,积淀深厚,珍存了中华文明最完整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高度评价,三晋大地和山西儿女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和传承,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掘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成为促进“十四五”时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

溯源文明根脉 探寻历史意蕴

山西“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诗”,运城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遗址,有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180多万年前,“西侯度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把圣火”。临汾襄汾陶寺遗址使尧文化由传说成为信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最新的重要支点和基石。从180多万年前的西侯度到十几万年前的丁村,再到2万年前的柿子滩和距今4000多年前的陶寺。山西具有“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体”,序列完整,脉络相序,演化进程从未间断,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直根系”。

西周春秋时期,延续600余年的晋国,对推进华夏文明的进程发挥了主导和引领作用。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重大事件,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创民族融合、风气改革之先;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在平城大同开启汉化改革,推动五胡融入中原;洪洞大槐树更是见证了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超过300万人的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成为炎黄子孙根祖文化的象征。

海外华人常以“唐人”自居,大唐之根在山西。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号称“唐王”,开创了辉煌的唐王朝,再次印证了“欲得天下,必据晋南”。事实上,最早的“唐”即为陶寺遗址所在的山西汾东一带,诗经中的“唐风”即来自古唐国。

宋元时期,山西是中华戏曲的摇篮。明清晋商创造了“无西不成商”的商业神话,开辟了南起福建、北达蒙俄、联接欧亚的国际贸易通道“万里茶路”,是历史上“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在山西创立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敌后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绩。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最重要的煤炭基地、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提供能源,点亮全国一半的灯,撬动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成为“支撑共和国发展的脊梁”。

深度挖掘这些厚实的文化底蕴,不仅能够为山西转型发展添加文化赋能,还能为实现转型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凝聚丰厚积淀 领略先人智慧

富于创造的山西儿女,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政、晋商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和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革命精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舜耕历山”(今山西运城),虞舜“孝感天地”,被尧举用,德行操守日臻完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关羽一生“精忠贯日”“大义参天”,尽得三教垂青,官民共奉,“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忠义关公已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山西儿女勤劳智慧,前有炎黄尧舜禹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基本价值体系的文明先祖。后有精忠报国杨家将,有培养出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的闻喜裴氏,有狄仁杰、司马光、杨继宗、傅山、于成龙、陈廷敬、栗毓美、祁寯藻、徐继畬等一大批廉吏能臣。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世界五百年的晋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彰显了可贵的开放精神。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三晋大地产生了以右玉精神、吕梁精神、太行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革命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太行革命老区的革命英雄、支前模范和“太行奶娘”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群众坚持不懈,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和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

三晋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华5000年文明都可以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找到印记。山西拥有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3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建筑应县木塔,有国内仅存的四座唐代木建筑。山西人民首开用珠算开高次方和解高次方程的先河,“山西三宝”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技艺精湛、底蕴深厚,是劳动人民创造文明的见证。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晋大地流淌着红色基因,有左权麻田镇、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等红色文化遗址和《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等一批红色经典作品。

聚力发展“文化” 照亮转型之路

当下,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正沿着转型发展的金光大道奋力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山西,必须全省上下坚定转型信念,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把文化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支柱,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转型发展之路。

“三晋大地和山西儿女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和传承,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判断,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无比坚定。山西文化源远流长、浩繁庞杂,要不断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梳理、甄别、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活力;不断对其内容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新的实际,把革命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弘扬革命精神。

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让文化活起来。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保护第一位”的前提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让“游山西、读历史”成为共识、成为品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增强旅游新业态竞争力,提高山西文化旅游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旅发展。顺应新时代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不断升级趋势,大力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要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全方位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声音。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也是山西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三晋大地人杰地灵、山西儿女勤劳智慧。独具魅力的山西历史文化积淀既是我们丰厚的精神宝藏,又是有着巨大潜力的经济资源,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和利用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熔铸发展软实力,聚力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用璀璨文化之笔书写我省“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为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