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数字时代,艺术院团该如何突围?

2021-03-08 发表|来源:光明时评|作者:齐航

除了电影行业之外,艺术院团同样备受冲击,但相比前者,却较少受到关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的提案将其拉入舆论视野。

上述提案提到,目前只有北、上、广等身处一线城市为数不多的院团,培植出了相对稳定的观众基础,靠自身演出票房可实现微盈利,大多数院团尤其是传统戏曲、戏剧等地方院团目前仍面临生存困境。

随着国内疫情情势好转,地方院团线下演出或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但长期发展仍堪忧。不过,疫情期间渐有起色的线上艺术演出或可成为突破口之一。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释放出要培育云演艺业态的鲜明信号。如果说10多年前启动的文艺院团改革试点是以此图为的话,眼下经历的变革可以称得上是第二次大考或变革。这次大考的难点,正在于院团管理者对在线剧院、数字剧场的认知。

如今很多人看到直播带货的火了,音乐人通过当主播唱歌火了,直播似乎是变现利器,但套用到文艺院团的艺术演出时,往往变成了公益性质。但要放眼长远,来审视直播对艺术演出的赋能,它更多体现在寻找和培养潜在观众上,它带来的变现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长期运作的。

因此,笔者认为,数字化转型并不是说文艺院团转变卖票营收的方式,切勿认为上了云端就算融合成功了。比如购买一张虚拟门票进入直播间看戏,这根本不符合当前直播市场的规则和观众消费习惯。特别是诸如传统戏曲,演员不可能像主播一样与观众有太多互动,想靠直播打赏就能养活一个院团未免想当然。当然更有甚者是持反对意见,有人担心线上演出会影响本就缺少观众的线下市场,这其实又忽视了艺术演出的现场感和重复欣赏的特质。这两种声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数字剧场的认知偏差。

以广东粤剧院的探索为例,近年来该剧院通过与酷狗直播合作,为观众奉献了多场公益性的名家名作,这些无需门票的演出虽然也会获得观众的打赏,但真正的价值在于一场直播下来,可以获得十万乃至百万的曝光量,互联网的大数据、直播平台的流量优势,恰恰是在帮助文艺院团找到自己的潜在观众。所以说,直播平台可以成为艺术演出的气氛组,但不会是摇钱树。线上线下融合的理想效果,不是妥协于新媒体,反而是要借助它推广院团的精品力作,最终把观众拉回线下剧场。

据最新统计,当前我国网民已超过9亿,如此庞大的群体,想要匹配到符合文艺院团理想需求的观众并不难。但艺术演出一旦触网容易犯下所谓的迎合受众、迎合商业化的毛病,这其实是文艺院团管理者为自己增添的一种想象的枷锁。永远不要认为自己一定比观众更高雅、更聪明。特别是,当前的年轻群体,他们对国潮文化、传统文化、非遗的热衷超乎想象,这种渴求正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轻人并非是对艺术演出不感兴趣,而是压根缺少了解这些的渠道,许多文艺院团也疏于品牌管理,无法和年轻受众形成黏性。

因此,文艺院团更不能放下“高大上”,不能为了符合互联网的娱乐属性,改变了艺术演出的原汁原味,这也是数字剧场带来的第二种功能,即帮助院团完善在互联网世界里的品牌形象,专业性、艺术性其实才是吸引观众的法宝。尤其在重大主题方面文艺院团更应该多多发声,例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题材,更应该及时推出精品力作,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丰收。

此外,艺术院团可以打造自己的IP,在影视、综艺、游戏、文创等方面延伸,充分发挥品牌效应。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艺术院团,本身拥有自己的剧场,它的价值不仅仅是用来排练演出,更可以作为城市地标建筑,成为旅游打卡的热门景点,肩负更多的文化使命,让普通大众通过一座剧院管窥在一座城市,让一座剧院成为提高公众素养和艺术修养的社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