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谴责的大棒,别急着挥

2021-03-3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夕君

近日,相声演员阎鹤祥参加某网络脱口秀节目,一时引起热议,“不务正业”“就是想红”“不好好搞传统艺术”这类指责也随之不绝于耳。

这种情形对于传统艺术来说,似曾相识,在相声团体、演员试水电影,相声表演融入流行元素或者戏曲舞台突破“一桌二椅”而尝试现代舞美技术时,都曾出现过。笔者以为,谴责的大棒别急着挥,尤其是一味揣摩他人动机的批评逻辑常常意味着认识视野的局限和立论出发点的可疑,且容易得出诛心之论,对于相声、戏曲及其从业者的创新、跨界尝试,还是应该平和些、宽容些。

相声是所谓民间艺术、草根艺术,出身于江湖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一大原因,正在于其善于向其他艺术特别是某一时代流行的、处于强势地位的艺术学习,兼容并蓄,满足当时观众的欣赏需求。如果人们认为当年相声大师侯宝林在相声表演中唱京剧,并以戏曲为素材创作《戏剧与方言》等经典相声作品,是了不起的融合创新之举,那么,当今相声演员抱着吉他上舞台,在台上唱唱歌,又有何不可?二者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只不过当今时代处于更“强势”地位的不再是京剧,而是流行音乐而已。

同理,相声团体、演员试水电影、脱口秀,也是让当今已谈不上风靡的相声艺术搭上更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媒介载体的快车,让更多人听到、了解相声。这种做法目前达到了怎样的水平、起到了多少积极作用,尚需谨慎估量,但至少这样的尝试还不至于到了伤害传统艺术的地步,太过激烈的谴责大可不必。笔者不支持本门艺术的基本功尚且薄弱就急着跨界的冒进之举,但对于某一艺术门类的成熟演员的多种尝试,还是不妨宽容些。不同的艺术常有相通之处,在跨界对话中产生新的火花,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这种尝试能够让演员获得更多收入、生活得更体面,那也不是坏事,甚至是好事。收入和艺术并不矛盾,如果从事某一行业即意味着生活清贫,那么该行业人才凋零就几乎是必然之势。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要求、规范、传播方式,即所谓的正业,这些要求、规范、传播方式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当时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于已经沉淀于该艺术形式“骨髓”之中而构成其基本美学精神的因素,当然应该尊重、传承、发扬,这就是“务正业”,但并不意味着后来人不能越雷池一步、不能随着时代更迭进步而对该艺术有所突破。就拿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来说,在20世纪初期,这种极简的舞美风格有巨大甚至不可替代的合理性,这与当时的剧场面积、舞美技术、运输水平、戏班规制等密切相关。来到2021年,舞美、交通运输等技术突飞猛进,剧场、舞台的体量亦非当年可比,偌大的戏曲演出舞台上倘若真的只有“一桌二椅”,那真的美吗?这样的戏曲能与影视等艺术形式竞争,吸引当今的观众吗?

只要不颠覆自身艺术本体,从业者的各种尝试、探索就应该得到尊重。从“撂地”到园子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相声不断变换演出场域和形式,打开了更广阔的局面,难道不是好事吗?倘若徽剧、汉剧、昆曲等艺术形式一律故步自封、拒绝交流融合,那么国粹京剧连诞生的机会也没有了。谴责的大棒别急着挥,且走,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