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红色题材艺术作品 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1-04-2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茜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舞台艺术创作因科技的“加持”而产生巨大变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中有大量红色题材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所运用的科技手段,可以捕捉到现代科技融入舞台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红色题材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启示,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剧目的主创人员。

舞台艺术中“看不见”的科技运用

歌剧《红船》剧照 资料图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的红船从嘉兴南湖启航,驶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映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歌剧作品目前在舞台上极为少见。”民族歌剧《红船》如何能够容纳这一“超当量”的表达需要,该剧导演黄定山介绍,作品采用了高概括力的呈现方式,并充分运用了技术手段及美学设计。

“我在舞台上用的是5.1声道的音效,这样的音响设备在以前的剧场是没有的,作品中的枪声、爆炸声、马车声环绕着观众,能把观众带入沉浸式情景当中。”黄定山说,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高科技都没有缺位,如另一部话剧作品《深海》就能见到近几年开始逐渐使用的“冰屏”——屏幕透明却能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

舞台上7条船自由游走,神出鬼没般在芦苇荡中穿梭,而船上承载了40多名演员……这是民族歌剧《雁翎队》呈现给观众的场面,而这7条船能同时行走,并且有时朝不同的方向行进,其秘密就是运用了机器人技术。

“雁翎队是‘水上飞将军’,7条船的变化不下几百种;舞台上的两个基础平台大开大合,有时展现布景的1/2或1/3,有时消失,利用的基本是机器人技术。”该剧导演王延松说。

“每一条船由一个人来遥控,目前完全的自动化还没达到。”《雁翎队》舞美设计高树康说,“把抗战奇兵雁翎队搬上舞台,离不了在舞台上展现水和船,而很多条船在舞台上行进是个难题,这种场面在中国的舞台上很少出现,没有科技手段的支撑是完成不了的。”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场景多变,时而紧张激烈,时而有弄堂特色,在舞美布景设计上采用了有别于以往固定升降的舞台,26片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统一调度下,配合多媒体投影,逼真地呈现了全剧的所有场景。

上述作品几乎不同程度地融入了高科技手段。事实证明,创作红色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不仅要在艺术上不断探索进取,也需要和科技不断交融互动,才能持续焕发艺术活力。

“高科技手段和现在全新的设备确实助推了舞台艺术向前发展,大大有助于提升舞台的整体呈现效果。”黄定山说。

话剧《深海》剧照 资料图

为舞台艺术创作赋能

“卢天坐在铁轨上,吹着口琴,陷入沉思。央金站在楼梯上,凝望着远去的卢天。失去孩子的母亲,虔诚地跪在酥油灯前……这些画面呈现在舞台上的时间并不长,但被灯光处理得细腻厚重,成为凝固的油画……”舞剧《天路》的灯光设计、多媒体设计任冬生介绍,创造这样一种灯光环境是为了让舞台布景、服装、化妆以及多媒体融为一体,让舞台拥有了朦胧的诗意意境。

对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呈现有特殊的要求,往往有宏大的主题、众多的人物和场景,要求展现浓烈的革命精神,创造令观众感受强烈的情景,并且部分作品有很长的时间跨度,这些对二度创作要求更高、更复杂,而科技则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手段。

以《红船》为例,舞台切换的场景达到50个,要一气呵成很难,黄定山就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用18块隔板结合高科技手法,不断切割舞台空间,再加上直径16米和直径7米的两个转台,营造出时代变迁和时空跨越,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历史空间。“这样一种空间结构就使得百年的风云变幻非常流畅且具有冲击力。”黄定山表示,这样的舞台是全新的,由“可听”的歌剧成为“可看”的歌剧,由文本的、总谱的歌剧呈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也是对今天观众审美需求的回应。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资料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同样具有电影银幕式的舞台时空营造,在开场时不断下落的密码数字字幕当即把观众带入犹如电影的氛围中,紧接着在10位演员头顶上方以多媒体技术投影出他们的名字和身份。一位来自福建的观众说:“电影般的投影效果将密密麻麻的电波数字投射到演员的上半身及雨伞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压抑的气氛,快速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创作《雁翎队》,王延松希望通过蜿蜒纵横的白洋淀水面,以及12片制作逼真的芦苇荡铺陈出一幅汪洋浩渺的白洋淀山水画卷。大水面必须借助多媒体的渲染,大舞台更能呈现白洋淀以及雁翎队的气势,于是,该剧使用了28米宽、11米高的大屏幕,而舞台上的常规屏幕一般只有十几米宽;舞台上呈现的白洋淀的水面让观众误以为运用了真水,但据高树康介绍,真正的秘诀在于在舞台地面抹了一种特制的胶,通过镜面反射,达到了流动的水的效果。

“多媒体的视觉语言很重要,不仅要体现白洋淀的美,还要有发生在这里的四大战斗场面,呈现光明与黑暗的对抗。因此,色彩在彩色与黑白之间两级布局,运用多媒体的视觉叙事补充、强化舞台表演,最终推向高潮。”王延松说。

歌剧《天路》剧照 资料图

任冬生说:“在多媒体的设计上,《天路》采用了LED屏幕和正面投影的方式呈现,为使画面更加凝重、浑厚,在屏幕前增加了黑色的无缝纱幕。舞剧整体以油画的质感出现,以慢速甚至非动态画面为主,这样的呈现让整部舞剧视觉浑然一体,有效地为舞剧的铺陈、叙述、推进提供了帮助。”

该剧中,特制的电脑灯GOBO片在几个特殊环境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铁轨的图案片为例,在表现筑路的群舞时,轨道GOBO片的使用在烟雾的配合下,空中形成充满力量感的光束,地上交织了斑驳的铁轨造型,使观者既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也体会到了筑路军官的坚韧。

“我们作品所用的灯光设备、音响设备几乎是国内最先进的。投影幕是无缝钢丝连接的,几乎看不到投影幕的存在。在《红船》中投影的设备一共用了6台,形成了多维立体、真正具备裸眼3D效果的空间。借助科技,我们的舞台表现、人物刻画、推动戏剧情境的手段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黄定山说。

畅想舞台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的未来

在实践层面,高科技除了作用于舞台艺术创作,在传播上也开始发挥更大作用。如《天路》就曾以4K拍摄技术、5G方式传输,拍摄成电影,在首都电影院及手机端、电视大屏端多渠道同步进行4K超高清直播。同时,为了探索应用8K影像技术更好地呈现舞台艺术创作,还挑选了舞台灯光条件相对较好的几个舞段制作成几分钟的8K视频片段用于展示。

黄定山非常关注时下高科技的发展,对时下大热的VR、AR技术他也并不排斥应用于舞台之上,前提就是要为艺术表现加分。今年下半年,他将专门去深圳就高科技运用到舞台艺术创作进行考察,“科技运用于舞台充满前景,一定会使得我们的文艺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塑造人物、呈现时代特点的手段更加丰富、更加有力量。”

对于如何用好高科技,黄定山认为特别重要的是:“所有高科技手段都要回归本体,戏剧美学的特质一定要保持它的纯洁度,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塑造人物进行。回归本体并不是简单化排斥高科技,而是用高科技的手段更好地把舞台艺术呈现给观众,让作品符合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