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文艺评论应回归批评的本质

2021-11-19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周大明

前不久,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引发了业界对当前文艺评论现状的深刻反思。

早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文艺评论要“说真话,讲道理”。《指导意见》中也特别提出文艺评论要倡导“批评精神”。笔者认为,“说真话,讲道理”,回归批评本质,是文艺评论家需要认真对待和文艺评论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文艺评论就本质而言,是一种阐发文艺作品美的内质和缺憾的批评活动。文艺评论连接着两头,一头连接理论,一头连接作品,上接天理下接地气。如此“说真话,讲道理”,使评论过程清朗通达、真实有效,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引导大众审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不断发展进步,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正发生着前所未见的深刻变化。新媒体、融媒体、跨界跨学科、价值观多元化等,催发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新业态。与此同时,一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也开始滋生和蔓延,甚至背弃批评精神和职业操守。已流行多年的“人情批评”“红包批评”“研讨会经济”等顽疾,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评论中一些“打棍子”“扣帽子”甚至语言暴力、人身攻击等丑恶现象,也败坏了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

诚然,在与文艺创作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批评仍在发出强劲的声音。譬如,在艺术创作的生产环节,批评家更早介入,尤其是重点剧目和各类大型演出的创作,批评家从主题立意、框架结构、人物性格、情节事件乃至表导演服化道等各个方面深入,与各部门形成艺术生产的合力,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我认为,这时的文艺批评是高质量、言无忌的。批评家能够充分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学理的力量,他们也在向生活学习、向创作致敬,收获“发现的快乐和富于美感的体验”,这样的批评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

日益活跃的网络批评是一个更为宽广的形态,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在电脑、手机等终端,向人传播文艺评论的声音。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批评更加开放包容,有对文艺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有对新人新作的评论,有针对热点文艺现象的微评、快评。其中不乏敦敏睿智、一针见血、让人脸红心跳的尖锐批评,为文艺评论带来了一股新风气。

文艺评论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弘扬正能量,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袭,就要自觉拿起批评的武器。受过严格学术训练、具有深厚理论学养的专业评论,是新时代文艺批评的中坚力量。专业评论的权威性突出体现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甚至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高度。专业评论要不断发出匡正祛邪的声音,不断为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向美向善的智力支持,以此凝聚社会主义文艺的理性力量。专业评论需要特别警惕各类“圈子”和资本的利诱,自觉规避将客观秉正的文艺批评变成庸俗狭隘的“圈子服务”。那些“人情批评”“红包批评”,分明是放弃艺术理想的庸俗之举,已被抽去了“说真话,讲道理”的文艺批评的基本精神,是文艺批评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需要自觉抵制。

“说真话,讲道理”的文艺评论可与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涵育文化生态相助益。当前文艺评论的触角已延伸到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全媒体,参与者众,分布于社会文化不同层面。应鼓励不同认知水平的文艺评论存在并不断得到提升,引导文艺评论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真正的文艺评论从来不是空喊口号、唱高调、抬轿子,也不是泄私愤、放狠话、人身攻击,艺术评论“说真话”是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真诚态度和真实看法,“讲道理”是阐述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和艺术理想,给人启迪。文艺评论者对作品、评论行为本身要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努力促成线上线下、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协同互动。

就当前文艺形势来看,笔者认为,文艺评论应切实加强对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导评,有力引导文化市场和大众娱乐消费。娱乐性是文艺作品的主要功能之一,不受年龄、民族、地域、阶层等限制,是人的基本需求。文艺评论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严肃作品中的娱乐功能,也要肯于、善于对纯娱乐形式进行导评,弘扬批评精神,寓教于乐,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