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

2021-12-01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杜永生

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报告鲜明指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山西艺术节、左权民歌汇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高公共设施免费开放水平。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把更多文化资源向基层投放,向困难群体倾斜,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文化惠民力度更大,未来几年,我省将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惠及人民群众。

我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也为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了法律依据。2021年,我省把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山西省政府民生实事,全年打造20项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以县域为单位,培育4000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培训4000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开展送戏下乡万场活动。在全省形成上下联动、氛围浓厚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文化惠民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比如作为历史文化大区的太原市迎泽区,积极开展了题为“迎颂百年,共赏春色”“翰墨书百年党史,丹青续红色精神”等系列活动,把书画、歌曲、相声和舞蹈节目送到辖区群众中去,深受群众欢迎。

相对于经济工作,文化看似“虚”一些,但对群众来说,文化同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因此,文化惠民关键是要见行见效,必须要“实打实”。近年来,农村文化大院完成优化升级、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改造等,这些都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在收获好评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解决文化惠民中存在的短板。比如基层文化“空心”的问题。尤其在一些偏远的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要么有场地没设施、要么有设施没活动,还有的地方有活动但不接地气,接地气却节目单一,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针对这些短板,各级文化部门必须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享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文化发展成果。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更系统的思路、更务实的举措,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写好文化惠民这篇大文章,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