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保护传承文化经典 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2021-12-29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刘金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一精辟阐述为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返本开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做出一系列安排和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编纂出版系列文化经典”“举办诵读和书写中华经典等交流活动”做出具体安排;今年4月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将“系列文化经典”确立为传承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些均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切实发挥文化经典对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文化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与历史沉淀的优秀文艺作品,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化中淬炼熔铸的人文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社会进步中磨砺锻塑的精神粹质。文化经典是文化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和主导性的长久不衰之作,是那些历经岁月净化和历史筛选始终处于文化领域中枢与顶端的优秀作品。《辞海》将文化经典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具有指导作用的著作”。对于执著于振兴梦想、秉持变革追求、勇于进取的中华民族来说,文化经典始终都是展现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的精品力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化经典、传承经典文化,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客观需要和逻辑起点。作为思想旌幡、精神砥石和智慧源头,文化经典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关注、所倡导、所推崇。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里写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法国批评家圣伯夫在《文学肖像》一书中认为:“经典必须能丰富人的头脑和精神,使人接近道德的真理,其表现形式宏大精美,既独特又具普遍性,可以为任何时代的人所欣赏。”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主张:“经典超越了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出审美经验的共时性。”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古典与现代散文》一书中指出:“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们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的确,成熟、经时、耐久、不朽是文化经典的重要标配,也是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传世文本的基本依据。举凡文化经典大都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性,递嬗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人类文明的精华,斑斓多姿的世界文化因文化经典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经典,其性质、功能和价值与普通文化著述迥然有别,一般情况下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就本体而言,文化经典既是原创文本与精到阐释的结合体,又是原创者与阐释者文本互动的逻辑产物。换言之,文化经典是写作主体以主流世界观、价值观为统摄所进行的独特精神创造,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厚重历史底蕴的深度抉发,是对一个民族、一个群落卓异文化风貌的充分展现,是对人类精神境遇一些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揭示。二是就存在形态而言,文化经典葆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超越性等基本属性,是大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相统一、意识与无意识相融汇、理性与感性相贯通的结晶,正是这种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赋予文化经典以广泛影响力和深远生命力,使其成为耀眼的精神标识和恒久的文化徽志,存留并铭刻在人们记忆内里和灵魂深处。三是就价值定位而言,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思维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字和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主要表征,其思想意蕴和美学意义远远超出个体认知,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上升为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也就是说文化经典包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理念,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直接的思想启悟和审美经验,而且可以引导人们抵达包含思想启悟和审美经验在内的精神腹地。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诗中曾写到“干戈不动远人服,一纸贤于百万师”,这是对文化经典价值的形象描摹和生动状绘。文化发生学原理表明,文化经典的题旨内蕴尽管体现为非物质性、非形态化,但其耳濡目染的作用和润物无声的功能,的确是一般文化著述难以比拟的。在“快餐文化”盛行和“屏阅读”风靡的当下,保护和传承文化经典已是势之所趋和当务之急。从现实层面和战略角度考量,笔者认为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和动能,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首先,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悠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内在要求。传统文化需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即通过不断拓展内涵与外延,努力激扬其蓬勃生机与活力。历史文化经典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脉,也是构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材质。只有对历史文化经典保持谦恭敬畏并进行当下转化,将古典情怀寓于现代文化形式,把人文意蕴植入当下生活,才能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质素和新的维度。换言之,如果疏远甚至拒斥历史文化经典,或把历史文化经典作为只收藏不诵读的历史文物,国人的人文根基就会折断干枯,久之传统文化的特有功效就无法显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难以呈现。唯有引导社会成员研读历史文化经典,坚持读思并举、学用结合、以中化外,着力阐发其思想、延展其义理、提炼其精粹、活化其形式,才能在固本中赋予传统文化以驭动和新变,才能在守正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演进。传承和延续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基本路径。作家艺术家应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历史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从时代之变、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努力创作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的文质兼美的当代文艺经典。

其次,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有助于革命文化的赓续、弘扬。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重要标识,传承革命文化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百年党史有力表明,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锻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永远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时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赓续传承革命文化并以此激励人民斗争精神,对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对于巩固全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革命文化的结晶和精魂的红色文化经典,主要是指以党的百年历程为历史背景、以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真实故事为基本素材、以反映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事迹与操守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其中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被称之为红色文化经典。作为革命文化基因的母体和载体,红色文化经典大都是生动反映我党某一时期精神风貌和审美气象的精品力作,是最具典型性、代表性、长久性和超时空性的革命文化介质,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基因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所以,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经典就是对革命文化筋络的疏通和对革命文化血脉的接续,就是对我们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风骨的传递和撒播。换言之,只有红色文化经典得到有效保护与持续传承,革命文化基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作家艺术家应当崇尚和敬畏红色文化经典,将对红色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践行有机融汇,把握和处理好“本来”与“外来”、“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对红色经典保持礼敬之意,更要有超越红色经典的竞胜之心,在弘扬红色文化经典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创作出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新时代精品佳作。

再次,保护传承文化经典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淬炼。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重要载体。先进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当代前行的情感记录,是新中国历史演进的文化坐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完善的智能刻度,不仅蕴含着现当代作家艺术家的聪慧与睿智,而且闪烁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辉焯与审美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先进文化经典是对民族精神的诠辩,是对时代精神的记录,它不仅有助于新时代社会成员“启智”和“正德”,而且有助于新征程上全体国民“修身”和“雅行”。我们只有珍视、研习和探究文化经典,系统掌握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主旨和基本要义,做到执本而不走形、释义而不逾矩、慕新而不骛怪、趋势而不媚俗,最大限度地从文化经典中摄取精神给养和吸收美学能量,才能涵育滋养积极的审美观、价值观,才能充盈润泽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引擎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