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坚持守正创新,开拓文艺新境界

2022-01-2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欧阳黔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字里行间充满着睿智的光芒,有历史的高度,有当代准确的判断,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创作一切文艺作品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文艺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性地、精辟地阐述了文艺对民族、对国家、对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讲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讲明了如何让文艺的百花园为人民永远绽放,如何才能形成山清水秀文艺生态,如何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灿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其中有一点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倾情创作精品,努力奏响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精神伟力。如何才能创作出紧跟时代的精品力作,如何开拓文艺新境界,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文艺工作者,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要“守正”,通过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政治定位。欲事立,须是心立。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守正创新就要明确“正”是什么。所谓的“正”,就是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书·大禹谟》中“正”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华儿女的高度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懂得“守正”的重要性,实现以文化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要“创新”,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发挥行业建设主导作用的实现途径。当今时代,文艺创作的要素、环境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针对新文艺群体、网络文艺生产传播等新趋势,我们必须科学识变、准确应变、主动求变,以创新思维研究、探索攻坚之法、破难之策,推动文艺工作在理念、思路、内容、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创新,不断把文联各项工作做精做优做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创造。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新时代中国文艺不仅要有数量的增长,更要有质量的提升。文艺工作者们应该奋力拿出与时代需求相呼应的才情、见识、勤勉和魄力,响应时代号召,记录时代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中体现文艺工作的担当。紧紧围绕创作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持续推进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设。作品是文艺家安身立命之本,繁荣文艺创作是文联工作的重要目标追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扎根人民、深植时代,聚焦人民,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生动实践,着力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全面推进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持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的文艺精品。我们常说,文脉要有序传承,但文脉如果不掌握在百姓手里,百姓就不会了解,也不会感兴趣。仅存在于书斋、学者书本和“非遗”名单里的文化是很难传承下去的,只有活态的、接地气的、能够放置于当下生活中、有生长能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才能被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正所谓“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三要“融会贯通”,努力融合内容和形式,集成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融会贯通,就是要把一切能用的为我所用,但不是没有边界地用,不是没有底线地用,而是将先进的、向上的、积极的一切技巧和手段作为文艺内容的服务方。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中国的文艺创作向文艺高峰迈进,真正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敢于和一切不良的社会思潮、文艺思潮作斗争。曾经,在追逐利益的驱使下,娱乐化、低俗化充斥着文化领域,唯票房、唯眼球、唯码洋的风气甚嚣尘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的特质在于以审美的方式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人类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对人生情感及道德的价值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优秀的文艺作品创造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不仅给人以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启迪和对情感道德的净化提升,还给人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引领。所以,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守正创新、融会贯通,创作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才能开拓文艺新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