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2021年度戏剧:风正潮平,气象开阔

2022-02-0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任骏

时光蕴藉,皆因岁月留痕,所有的光阴都会在广袤大地上展现时代的万千气象,记录耕耘与收获。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的庆祝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无疑给本年度的戏剧艺术标识了鲜明的高度、坚实的厚度和炽热的温度,让人记住历史交汇处的若干重大节点和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大事,记住激荡时代与火热生活馈赠于我们的精神富足,记住戏剧舞台上的丰富景观及台前幕后那些可敬可爱的人们。可以说, 2021年的戏剧创作实践,是自信坚韧、蓬勃有力的,在重大年份里彰显了自己应有的气象与分量。

波澜壮阔抒写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1年的戏剧艺术最重要的景观一定是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实施推进的工程项目、组织举办的各类戏剧展演展示展播活动和开展的大量创作实践。这构成了2021年戏剧艺术的一条鲜明主线,波澜壮阔、浓墨重彩地抒写百年党史,积极表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所取得的光辉成就,热情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进入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相关戏剧活动久酝而至,逐渐活跃了起来。从2021年4月持续到7月,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集中呈现了不同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戏剧创作优秀成果。此次展演包括20部经典复排剧目、50部进京展演作品和90部各地演出的共160部参演作品,在所属的地域分布上基本覆盖了全国。其中,包括54部戏曲、26部话剧、19部歌剧、16部舞剧和其他类型样式的作品,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占比分别为33.75%、16.25%、11.88%和10.00%。2021年9月,各地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四届湖北省艺术节以及9月起跨月持续进行的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九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特别是10月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在武汉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戏剧创作的优秀成果,聚焦建党百年主题,彰显出了戏剧大年的蓬勃景观。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展演展示展播活动及紧扣建党百年主题的重大节庆活动,覆盖面广,题材内容丰富,风格样式多姿多彩,为庆祝党的生日营造了浓厚氛围,同时展现出了新时代戏剧繁荣发展的恢弘气象。

“建党百年”重大节点所引起的戏剧关注不仅是即时的、现场的,同时也是一次历史纵深的扫描和巡礼、一次标定方位的整装再出发。以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百年百部”工程和中国文联支持、中国剧协选编的《百部优秀剧作典藏》项目为代表,通过扶持创作、典藏经典等形式绘写建党百年精神图谱,为时代培根铸魂,反响很大。而不少被人们熟知的经典作品复排亮相,大量近些年创作的优秀作品在各类展演中与观众见面,让我们有机会再次重温党史、重温红色经典,在汲取经验的同时自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戏剧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应该如何作为?

歌剧《红船》资料图

当我们回到作品本身,其实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部关于建党百年的戏剧“史”述,主线鲜明地书写党史百年的精神图谱。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正确价值导向,倡导、构建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光辉成就,反映火热的时代生活和新的奋进征程。从歌剧《红船》讲述党的一大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到话剧《三湾,那一夜》《雄关漫道》、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歌剧《半条红军被》、京剧《红军故事》等重温红军长征精神,再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骑兵》、闽剧《生命》、杂技剧《战上海》讲述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的奋斗牺牲,就像历史的航标,一个个被信仰之光点亮。歌剧《沂蒙山》依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生动讲述了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烈士李白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真实再现了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题材表达,不仅有力呈现重大进程、重大事件,如舞剧《到那时》讲述改革开放带来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歌舞剧《大地颂歌》、歌剧《扶贫路上》再现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与喜人成就,话剧《人民至上》《逆行》讲述武汉抗疫斗争的日日夜夜,倾情塑造和讴歌了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同时也展开了不同领域、行业和各条战线上更加广阔的社会横断面,如芭蕾舞剧《铁人》表现工业领域的铁人精神,话剧《深海》《今夜星辰》《农民院士》讲述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舞剧《天路》讲述青藏铁路建设的历程,话剧《柳青》、沪剧《敦煌女儿》展现文化工作者脚踩大地、守护精神家园的生活,话剧《平凡的世界》《长安第二碗》展现社会历史变迁及人在其中的精神面貌,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向看,这些作品见史见事,岁月峥嵘,波澜壮阔;横向看,是见生活见社会,深入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不同领域,可以说是百年党史的生动写照、百年中国的形象史述。

话剧《逆行》资料图

在深度开掘、创新突破中诠释新主流

由于建党百年的主题主线,2021年度的戏剧艺术显示出现实主义主潮特点,在整体的艺术追求上是相当明显的。其特征是,追求客观真实,强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由此带出了艺术与生活、现象与本质、整体与局部、客观与主观、典型与细节、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话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激荡起浪花,经验得失都弥足珍贵。

在这方面,有几部作品颇值得分析。比如话剧《深海》,涉及重大机密的核潜艇研究、下潜300米的生死考验与黄旭华隐姓埋名的身份命运之间构成了一种寓意互文、高度统一的戏剧关系,人物的克制是性格的、也是命运的,但那对于家国的情感又是那么的炽热开阔,他成为他就十分真实。原因不仅在于深潜及深潜的生死考验,还在于那犹如300米深处周遭水压的那个特殊年代的国际环境压力,个体、家庭与国家体验的同一,让我们时隔数十年依然感同身受。在“人”中挖掘最高本质,在“总和”里寻找最普遍的共鸣,因在作品中聚合而使典型化成为可能。而豫剧《焦裕禄》中的焦裕禄形象、话剧《红旗渠》中的杨贵形象、舞剧《铁人》中的王进喜形象,他们或鞠躬尽瘁、或豪气干云,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他们呢?是那个他们所处的现实情境及真切可感的细节呈现,是焦裕禄看到群众逃荒、杨贵亲历小吱吱没水洗脸至死都没用到胭脂、王进喜(即剧中的铁)体会到国家“贫油”等一系列真切事实,在内心淤积成了一种个体的强烈情感并具有了足够的时代典型性,那内在的紧张关系成了推动戏剧发展的动力。不必讳言,2021年度戏剧作品数量众多,也产生了不少好作品,但像这种围绕“人”去“凿深井、出清泉”的创作依然显少;而创作者愈加清醒和自觉地开掘现实主义主矿脉的努力,让人感受到了这一创作道路的强劲生命力。

或许正因如此,2021年度戏剧艺术也给人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大量作品与时代主潮密切呼应的价值追求与审美品格。比如宏大叙事、史诗追求,成为不少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气派的重要选择,如《红船》《沂蒙山》《换人间》《长征》等。又如,涌现出一批体现新文明理念、时代建设特征、行业专业特点的作品,如《赛罕长歌》《扶贫路上》《大河之源》等涉及生态建设、脱贫攻坚,《雷经天》回溯延安时期的法治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创作者对于经典现实主义的不满足,从而试图以新的解读、新的表现形式和时尚特征,用面对“新百年之问”的高度和视野,去解扣和解码新的可能性。比如以契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而出现的类型化与青春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有像话剧《浪潮》、音乐剧和评剧多版本《伪装者》等作品,在红色题材新表达的探索上赢得了认可,在不同侧面上都有突破。而在以往着重于伟人与小人物、从英雄回归到人的维度书写之外,像淮剧《送你过江》不仅把历史作为背景或情境,还深入到重大转折中的悖论,写出了“历史必然趋势”中于今天依然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深沉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向来不太擅长现代戏的昆曲领域,涌现了《瞿秋白》《自有后来人》《林徽因》《江姐》等作品,且相比以往同类题材得到了较多的肯定,这是难得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这些探索积累经验、启迪后人,值得肯定,而且隐隐约约在回应着新百年新征程的期待,让人禁不住眺望,想看看最后的答卷。

昆剧《瞿秋白》资料图

百花齐放中承载多元追求

对于整个戏剧生态来讲,因为疫情原因, 2021年只能说差强人意。可想而知,疫情对依赖现场演出、聚集观看的戏剧艺术所造成的冲击。但是,戏剧行业的整体面貌是积极的。这既表现在有关方面对于生态建设的关注,也表现在创作主体的多元追求。

2021年7月,第四届中国舞台美术展在京举办,以18个板块的展区安排和相关主题论坛,关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特别是注重给予青年舞美工作者发挥空间和展示平台。8月,由中国剧协、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新世纪校园戏剧国际论坛”在线上召开,与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校园戏剧节有序呼应,积极推进校园戏剧建设。10月,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期间举办的中国戏剧导演艺术高峰论坛聚焦导演行业及导演本体话题……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戏剧行业构建和完善生态的努力。12月,2021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在上海举办,与此前在京举办的第八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遥相呼应,像是一种共克时艰、守望相助,延续着戏曲生态的丰富、承载着年轻人的热情与才华。而在文旅融合语境中,乌镇戏剧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等各地举办的不同类型的戏剧活动,也为2021年度戏剧提供了许多亮色和精彩。

曲剧《鲁镇》资料图

某种意义上,戏剧生态的完整,本身就包含着戏剧多元追求的属性。这里有几部作品值得一提——2021年3月首演、由波兰导演陆帕执导的话剧《狂人日记》,和12月由陈涌泉编剧、张曼君导演的曲剧《鲁镇》,颇有比较价值地展现了中外创作者面对鲁迅的不同认识。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这两部作品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地为纪念鲁迅先生献上了戏剧的真诚。而同样在2021年3月首演、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的话剧《尘埃落定》,虽然评价两极化,但整体可以说是名著原汁原味改编的典范,作为胡宗琪继话剧《白鹿原》之后执导的又一部名著改编作品,这部作品为其铺上了又一块改编表达的基石。有意思的是《红楼梦》的改编,就像白云出岫,不知其所起,突然同时冒出了上海话剧版本和江苏舞剧版本的《红楼梦》,而且颇引起年轻人的追捧。如果说改编“鲁著”是因为特定节点,那么改编《红楼梦》乃至于像舞剧《只此青绿》把目光投到了古代的绘画长卷中,其中的意味似乎也能逐渐明了。不知不觉间,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人们审美生活中的时尚,与此同行的,则是我们回望数千年历史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不管是迎趋之,还是像音乐剧《赵氏孤儿》那样独辟蹊径思辨之,都是从来处奔往去处,重要的是,戏剧向未来,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