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三晋大地薪火相传

2022-02-1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兰苑

【热点】

2021年1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的通知》,山西省入选60所。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我省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资料图

【透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担当者。新时代,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应对各种文化认同与挑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学校是主要的教育阵地。教育部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目的就是要将传统文化在学校扎牢根基,引领青少年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扎根,课程建设与教材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我省入选的各个传承学校要积极打造具有山西特色、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传统文化在学校“活”起来。

入选的学校可以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打造成本校的美育特色和品牌。召开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寻找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利用学校环境,研究因地制宜,巧妙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浸润熏陶学生。山西省入选的60所学校传承项目众多,包括绛州鼓乐、形意拳、晋剧、蒲剧、剪纸、面塑、木版年画、书法篆刻等。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项目,挖掘地方资源,开发出主题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等。各个学校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为主题的学校互访、交流活动,定期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学习,充分发挥传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探索在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课堂中系统地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自觉接受传统文化。

同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止步于课堂上,不能停留在背诵书面文本上,也不必囿于外在形式,而应转化为社会行为。“双减”政策落实之后,在课后服务方面,学校要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各个入选学校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让学生走进历史古迹、文化遗存、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旅行,让青少年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存在,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作用。通过研学,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真正被吸收。这样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效提升了课后服务质量,推动了“双减”工作落实。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从南到北文化异彩纷呈,百花争艳。我省入选的60所学校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发挥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力量,让中华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在三晋大地扎牢根基、薪火相传。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