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我喜欢的文艺评论

2022-03-17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高昌

套用“经师易获,人师难得”这句古语,我用“经论易制,人评难致”来表达对文艺作品评论的感慨。经论,指的是出于古今经典的观点罗列和复制粘贴的月旦之声。人评,指的是既独出机杼、自彰灵彩,又“谨身修行,足以范俗”的心灵之音。强调人评,也是强调基于文艺作品文本的一种自主发现、自觉创建的自省能力。文艺作品评论的成效检验,也可用撞钟为喻:“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文艺作品评论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间去撞击和发声,要有专业性的在场意识和针对性的实效创见,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喃喃自语。

我喜欢谨严、勇敢、真挚、温暖、澄澈的评论文字。涉及具体衡量标准,则以下十个“有”字不可或缺:

第一要有根有据。根,指深厚扎实的诗学修养,是发声的底气。据,指准确及时的文本观察,是发声的凭证。言之有物,真知灼见,才能提供正确的路径、健康的指征和切实的成效。

第二要有胆有识。胆指胆略,就是说真话的勇气。敢于批评是一种勇气,敢于肯定其实也是一种勇气。褒优贬劣,才能激浊扬清。识指见识,就是学理性、专业性的见解和主张,直面文艺作品创作现场来把脉诊病,切中肯綮,引领风尚,实现审美的有效抵达。

第三要有光有暖。一方面保持操守,守住底线,另一方面求同存异,与诗为善。无论理论职责和使命多么坚定,无论批评锋芒多么锐利,建设性的态度和审美启迪的初心,则都是评论家专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要有容有量。容和量,指的是理论包容的胸怀和突破学科壁垒、门户偏见的度量。评论是在多元化、多样化大背景下确立自己位置的,其说服力和影响力是以开阔的视野和兼容的态度为支撑的。唯我独尊的批评逻辑以及党同伐异的圈子做派尽管表面上大杀四方、威风八面,但其缺少和丧失的恰恰是最宝贵的理论公信力。只有各种风格、观点之间的贯通圆融,互为镜鉴,才更有助于找到(或无限接近)文艺作品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第五要有滋有味。目前的文艺作品评论有“迷之粗鄙化”和“迷之学理化”两种令人忧虑的风习。前者可谓市井消费,后者可谓庭院经济。二者缺少的正是格调滋养和性灵风韵。能够深入人心的评论文章还是要深入浅出,鲜明生动,朝气蓬勃,让人能够读得进去,而且有营养,有收获,有阅读快感。

如果挑选心仪的古今文艺评论,我首推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寥寥数语而及诗及人,澄怀味象,丰盈厚重,成色十足。三百篇的阅读积累是他论断的文本基础,思无邪的诗学体认则是他独出机杼的审美发现。孔子在这里进行的科学阐释和睿智涵概,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实践标杆。最后,我想在文艺作品评论的文字标准之外,也为评论家的自身操守提一个“一言以蔽之”的标准,而我的答案也是这三个字: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