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越过“虎溪”天地宽

2022-08-2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高昌

作为我国高规格的文化艺术盛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将于9月在京津冀三地举行。本届艺术节展演剧目中,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而又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精神的舞台精品剧目格外引人注目。多部剧目的编导都在传承发展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汲取其他地域艺术养分,营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语境。某部表现三江源题材作品的总编导就说:不光是放在青海,而是放眼于整个黄河流域甚至是华夏文明(层面)来思考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三江源)它不只是一个水源,它还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源 、文明之源。

这样的境界,让我想起来一个虎溪三笑的小故事:庐山下有一个著名的东林寺,东林寺前有一条著名的溪水,叫虎溪。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慧远的老僧人在东林寺专修,从来没有超越虎溪去过外面的世界。据说只要脚步越过了虎溪,看溪的老虎就会大叫着发出警告。后来有一天,一位儒生(据说叫陶渊明)和一个道士(据说叫陆修静)来访问他,三人交谈甚欢,送别的时候,老僧人不知不觉地就和他们一起越过了虎溪桥。这时候老虎开始大叫,他们三个也就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慧远是佛教净土宗创始人,陆修静是南天师道(即道教南宗)开创者,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都是儒释道的各自代表人物。虎溪三笑的故事流传很广,李白、黄山谷都为此写过诗。我今天引用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呢?就是每个艺术家的心中,都没有永远越不过的障碍和界限。艺术创作不要在精神上事先设定一条人为的虎溪,不要以溪划线,不要画地为牢,不要局囿在看不见的圈圈和框框里边去。艺术家的心灵要融合多元,转益多师,“得大自在”。之所以有的艺术家过于执念,过于偏执于名辩,是因为还没有修为到虎溪三笑的那种器识和风度。如果破除小圈圈、融汇百家言,如果眼界扩大了、心境拓宽了,那么眼前的这一条虎溪,心中的这一条虎溪,就会很自然地不知不觉地超越出去。比如地域之争、门派之见、师承之戒,比如艺术手法上的继承和创新,比如风格上的典雅和通俗,等等很多问题,其实都有一个透明的“虎溪”,固执地横亘在某些艺术家的心中。

前些年说到某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们都会对她的艺术造诣表示认可,但也有人惋惜地感叹,她没有能够拜某某某为师,结果没有“派”。确实,那些能够开宗立派的大师,都有很多令人尊敬的艺术成就,但是大师们的成就并不是一条人为的虎溪,那些艺术大师们自身也必然曾经历过融合多元的艺术汲取,也都进行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贵努力。后辈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理应解放思想,破除心结,融会贯通,海纳百川,怎能让那条看不见的“虎溪”拦住互见和互鉴的发展思路呢?

艺术家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广泛汲取,大胆创造,要有蓬勃向上的朝气,要有龙腾虎跃的勇敢,要有血气方刚的激情,终究也还是要从那种亦步亦趋、描红仿写的学步层级,跃升到一个融会贯通、承前启后的真正艺术创造层级。

越过“虎溪”天地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