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2022-10-21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李明泉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精神世界即人的主观世界,是人在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信念信仰、审美活动等精神空间和内在意蕴,生动体现人的能力素质、品德修养、精神境界等综合性整体性特质。精神生活是实践感知方式,而精神世界是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思想意识活动和精神价值的体现呈现,是文化建设的濡化过程和发展方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与否,影响和决定着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成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与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通过新时代文化建设赋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创新动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精神世界新优势,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增进民生福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时代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自觉本质才可能得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底气朝气和充沛丰盈的精神力量和民族气象。

人民的精神世界绝不是作漫无边际无规则的精神布朗运动,而是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定海神针。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精神世界有了魂和根,就有了源源不断、浩然正气的精神力量,就不会迷失前行的方向,就能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底色,不断优化和完善文化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文化艺术创造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过程中,筑牢每个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不断提升人民精神世界的思想标高和精神追求。

恩格斯说文明是“社会的素质”。当今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水平和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竞争软实力和社会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通过文化艺术生产,生动反映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绵延不绝的发展史,真实揭示中国人民魅力充实、辽阔高远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文明是火炬,不仅点亮自己的精神天穹,而且照亮整个社会进步的锦绣通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学习和了解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及近现代以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对于确认人民精神世界的来龙去脉、民族文化基因的本质属性具有根本性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我们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精神世界的历史时空向每一位社会成员徐徐敞开,推动着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极大地激活了中华文化生命力,丰富着人们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为深入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善于学习、积极进取、海纳百川而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马克思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精神世界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现在,大量外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海外。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新时代文化艺术应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把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构建得更加丰富多彩、瑰丽灿烂。

党的二十大把“守正创新”作为大会主题词之一。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正”即正气、正道,守正即坚守正道,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守”马克思主义之“正”;“新”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即“革弊创新”“创新改旧”。“守正创新”一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偏离守正的创新必然会误入歧途;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强化和发展,是更丰富更高层级上的守正。“守正创新”内在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激发全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创造热情与活力,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厚植正气志气骨气,注入鲜活坚韧、生机勃发的创新驱动力量。

人民精神世界是否丰富,体现在文化艺术精神食粮的富足与营养程度上。精神食粮已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存量,更需要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增量,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精神力量包括思想、文化、信念、志向、气魄等要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自我意志的控制、施与和调试程度。精神力量的形成与强弱,与接受吸纳精神食粮的多少优劣密切相关。文化艺术通过形象、情感、有意味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甚至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情感方式和认知行为。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因素会产生美好的心态效应,收获最佳的预期结果或实践成效。人民精神力量的博大强大、坚韧坚定、骨气硬气、壮阔壮美,与文艺创作的思想内容、审美情感、表达方式、社会效果息息相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使文艺作品充满灵气灵魂,文艺评论充满朝气锐气,发挥文化艺术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特殊功用,促使具有精神钙质、精神深度、精神力量的精品佳构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而日益繁荣昌盛。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