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2022-11-0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冉常建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有着深刻的美学思想、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学术话语。随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这份宝贵遗产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对于建立现代的、系统的、科学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专书专篇浩如烟海,大多数批评理论散见于各类篇章论述中,很多文章是理论与批评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从先秦到清末,在中国文艺批评理论史上留下了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文论典籍及美学思想。

先秦汉代时期,儒道两家的学说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奠定了美学思想的基础。道家的《庄子·天下》与儒家的《荀子·儒效》提出了“诗以道志”“诗言其志”的理论观点。汉代的《乐记》是先秦至西汉年间的一部重要美学论著,它从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提出了著名的美学观点。如“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毛诗序》以《诗经》为研究对象,对诗歌的性质、内容、分类、审美特征、表现方法、社会作用等都作了精要的阐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的美学思想得到了自觉的、充分的发展。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作者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提出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并分析了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风格特质。陆机的《文赋》首次对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音韵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强调表现形式对文艺内容的反作用。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化的文学理论专著,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等精彩论述中,贯穿着儒家深邃的中和美学思想。钟嵘的《诗品》是古代诗歌的美学著作,提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物感说”,阐释了兴、比、赋三者的含义。

唐宋时期,诗歌和书画等文艺批评美学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表达了自然淡远的审美追求。他依据诗词风格的意境,将诗的风格体式细分为24种,要求诗应“离形得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作应有“味外之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沧浪诗话》主张“别才”“别趣”和“兴趣”,提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在诗歌、书画、戏剧和音乐等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金圣叹等人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燮的《原诗》、刘熙载的《艺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艺术创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性情、主脑、情景、境界(意境)等对后世文艺批评影响深远的美学概念。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美学思想的继承创新,要立足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对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审美趣味等进行个案研究、专题研究,或系统性总结,把握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美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同时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批评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提升中国文艺批评理论的体系化创新能力。

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话语体系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话语体系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形成的,其中儒教、道教和佛教文化为其诞生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哲学与美学的滋养。可以说,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话语体系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先秦汉代时期,成熟于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繁荣于数百年前的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点,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变化的哲学观、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入世隐世的人生观。其中既包含显在的范畴、观念等形态,更有潜在的人文蕴涵,它们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范畴和学术观念的文化基础。

继承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优良传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字语言的基本特质和学术话语的基本内涵。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积累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批评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独特的话语体系,对文艺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在特殊的语言构造的意义世界里形成的,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术语的深意隐藏在字里行间,要结合广义的语境才能理解其深邃的思想含义。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包含着不能被任何其他的语言文字和批评术语所代替的哲理信息、美学思想。例如,立意、炼意、写意、意象、意趣、意境等极为重要的学术概念,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的天人合一、文以载道、中和之美、无中生有、虚实结合、离形得似、变形传神、不似之似、气韵生动、神似、韵味、留白等术语具有共通的哲学思维、美学风范和审美趣味,因此可以将中国美学概括称为“表意主义”美学体系。表意主义美学体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现实性与理想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是对宇宙人生的诗意表现。

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话语体系,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探寻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前沿动态、美学思想的变化趋势、审美情趣的时代价值。针对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重大问题及发展方向,加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文艺批评理论的新话语、新概念,构建新时代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文艺批评理论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艺术方法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文辞优美、趣味生动、比喻丰富、含义深邃、意味悠长,深刻而不枯燥、精炼而不晦涩、通透而不世故。这种批评方法“不必讲究谋篇布局、逻辑体系,有灵活自如、即兴发挥的优势。同时它又是与作品文本紧密结合、共存一体的,能够让读者互相参照、感性与理性双向接受。这种依附于作品的寄生性大大有利于文学批评的传播,为其他的批评文体与印行方式所不及。评点式批评的短小精干、有感而发、独具心得、切中肯綮,也是它能够附加于作品、成为作品一部分的重要原因。”(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家从直观感受出发,重视心灵的体悟,点评下笔是一种即兴发挥、点到即止,常以生动的比喻或洗练的话语来表达独特的审美感受。如金圣叹评点《西厢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都是运用这种点评式批评方法的成功典范。

新时代文艺批评方法的继承创新,不仅要挖掘文艺创作的新材料、拓展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还要完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批评方法,带着问题意识、理论深度对具体的文艺作品进行精准评价,既要避免空泛议论,又要防止就事论事。充分利用中国古代文论感悟式批评方法,保留其洗练的语言风格和渗透着灵气的风采。同时又要提高文艺批评的理论思维能力,弥补感悟式批评方法在逻辑论证方面的不足,戒除粗枝大叶、大而化之的叙述,以严谨的思维方法,使文艺批评理论走向规律化、精致化。

总之,对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的继承和创新,要立足中国文化的本体立场,挖掘中国文化的本源思想,大力吸收、借鉴、提炼、升华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文艺批评理论观念,创建符合中国思维方式的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学科体系,按照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的批评原则,确定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开辟新的道路。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