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2022-11-09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阎晓宏

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并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深感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报告科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在中国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各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报告通篇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新时代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辉煌的政治宣言与行动指南。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聆听并学习二十大报告,深刻认识到,我们要从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文化领域,我们必须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贯彻报告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四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就是要深刻领会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四个坚持”,把“四个坚持”融入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之中。

“四个坚持”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领域的科学表述,也是最新成果。“四个坚持”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需要全面把握,不能偏颇。

首先,文化文学艺术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所有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这个前提下,文化工作必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衡量文化工作的根本标准。

在文化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坚持文化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当是并行不悖的。把握好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前提下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在此前提下,也要鼓励多样的探讨和争鸣。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有所偏颇。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因为时代发展变化了,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这其中,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赓续,也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的要求。党对文化工作的要求,总体的原则是不变的,但是工作的方法、工作的重心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也是党的实事求是原则的要求。

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学习贯彻落实的过程中,要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精神文化生活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拿什么文化产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是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更为具体的要求。

文化工作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讴歌时代、能够打动人心的各类优秀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好的作品是最根本的,作品的质量是最根本的。好的作品应该涵盖文化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体现反映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鸣,并且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走出去的优秀文化作品,也有引进来的优秀文化作品。同时,要特别把握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在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广泛运用的新时代,创作已经不是少数人从事的职业行为,人民群众的表达愿望需要得到关注,也需要得到引导。现在作品的创作是井喷式的增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注重作品的质量,需要更加注重选择评论和推荐,把最优秀的作品推荐给人民群众。

二是要重视优秀作品的传播。只重视作品的创作,而不重视作品的传播,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优秀作品应当实现的社会效益,也谈不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由于技术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文艺作品、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文化产品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巨大的冲击。这其中存在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筑牢党的文化宣传舆论阵地,作品很重要,传播也很重要。我们现在抓优秀作品的创作,投入的精力大,效果也好,但是在优秀作品的传播方面存在不足和短板,需要引起更高的关注。

在新时代高质量和新的发展格局中,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文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奋发有为,让高质量、高效能、人民满意的文化工作,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

(作者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