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2022-11-21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尧晔 王慧
第九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开幕式 。杜 彬 摄
 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原生态组合演出《欢乐的那达慕》。杜 彬 摄
 
 
各地乌兰牧骑表演剪影。杜 彬 摄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乌兰牧骑付出的艰苦努力和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揭示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这一乌兰牧骑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寄语乌兰牧骑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提出新期望,赋予乌兰牧骑新时代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鼓舞、激励着30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踔厉奋发、砥砺奋进,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理论建设,肩负“创作、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传承、创新和对外文化交流”8项职能,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高举乌兰牧骑这面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鲜红旗帜,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艺术节的艺术风采

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而独具特色的乌兰牧骑艺术节则是检阅乌兰牧骑队伍、发现乌兰牧骑人才、展示乌兰牧骑成果的文化品牌。

8月8日至15日,以“讴歌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举办。

乌兰牧骑艺术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文化交流、艺术创作成果展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着创新、惠民、节俭、安全的原则,通过举办系列文化艺术演出、比赛、惠民活动,回顾、总结、展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成果,打造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的文化品牌。

乌兰牧骑自1957年创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及各盟市都曾举办过多次乌兰牧骑调演会演,从最早的乌兰牧骑培训兼会演,发展到1976年以后的评奖会演,再到乌兰牧骑艺术节,可以说文艺会演作为艺术节的核心内容,是自治区各乌兰牧骑集中展示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最高舞台。

本届艺术节上共有全区遴选出的19支乌兰牧骑参加文艺会演并进行评比。每支乌兰牧骑组织一台专题文艺演出参加会演,由2020年以来新创作的音乐、舞蹈、曲艺、小戏小品等节目组成,整台节目时长70分钟至90分钟。

在为期7天紧张有序的评比中,额济纳旗乌兰牧骑等8支队伍获团体金奖,阿鲁科尔沁旗乌兰牧骑等5支队伍获团体银奖,乌拉特中旗乌兰牧骑等6支队伍获团体优秀奖。男女群舞《幸福的牧马人》等10部作品获创作一等奖,表演唱《老哥俩》等14部作品获创作二等奖,民乐合奏曲《跃马踏青丘》等19部作品获创作三等奖;乌力格尔《草原之子》等10部作品获表演一等奖,独唱《信念》等17部作品获表演二等奖,情景歌舞《放歌康庄道》等22部作品获表演三等奖。

额济纳旗乌兰牧骑的《奔腾额济纳 奋进新征程》获得全体评委及观众的一致好评,以最高分获得团体金奖,并获得多个单项奖。整台演出共14个节目,基本都是由队内编创人员独立完成,展示了近年来乌兰牧骑编创能力的大幅提升。作为自治区一个地处最西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旗县,额济纳旗乌兰牧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近5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乌兰牧骑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建设密不可分。

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成效卓著

2017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新时代乌兰牧骑政治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于2017年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系统推出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政策支持举措,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设立自治区专项奖补资金,盟市、旗县安排专项经费,2018年至2021年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064亿元,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4.3763亿元,其中标准化建设资金3.3亿元。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编制了《乌兰牧骑标准化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动乌兰牧骑发展任务落地落实。从2019年开始集中推进乌兰牧骑标准化建设工程,以贫困旗县为重点,加强排练场所、演出剧场建设,配备更新演出车辆、流动舞台车和设备,切实改善日常排练条件,不断推进旗县级乌兰牧骑业务用房建设。截至目前,已为32支贫困旗县、边境旗县乌兰牧骑配备演出中巴车,为全区75支乌兰牧骑配备演出大巴车和流动放映电影机。上述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一方面为乌兰牧骑下乡演出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演出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也使乌兰牧骑队员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乌兰牧骑的关怀和重视,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荣誉感,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更好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对乌兰牧骑的内涵、性质、职能、队员招聘和退出、经费保障、职称评审、培训、品牌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在法治轨道上快速发展。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要求,自治区各旗县先后以党委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的形式明确乌兰牧骑单位属性、完善乌兰牧骑建制、增加乌兰牧骑编制、建立或增加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从各方面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保驾助力。截至2022年,全区75支乌兰牧骑已经全部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人数上,全区乌兰牧骑队员由2017年的3184名发展到2022年的3590名,正式在编在岗的队员由2017年的1876人发展到2022年的2001人,这样的增长幅度足以证明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对乌兰牧骑的重视。

为加强乌兰牧骑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各乌兰牧骑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开展自主公开招聘,这是在“逢进必考”大前提下,根据一线人员对人事制度的意见建议进行的适当调整,使乌兰牧骑这样的基层文艺团体能够招收到更加合适的文艺人才。同时,自治区每年组织举办乌兰牧骑队长、编导、作曲、业务骨干、一专多能等各类培训班,5年来累计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并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等区内院校开设“乌兰牧骑班”,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乌兰牧骑人才培训培养,各盟市每年也不断开展各类乌兰牧骑的培训辅导活动,这些举措都使全区各乌兰牧骑队员眼界更加开阔,编创、演出实力不断增强。这也正是5年来他们在乌兰牧骑艺术节及区内外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中排演精彩节目、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底气所在。

从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创作力量

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继承与改造一直是乌兰牧骑工作的重点内容。在1957年的《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中,就将联系民间艺人、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宣传形式和搜集与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明确地列入工作内容。通过各支乌兰牧骑“下乡演出全覆盖”,原本分散于广袤地域中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陆续被发现、整理、激活,并成为当地乌兰牧骑队员开展艺术创作的宝库和源泉。在这些财富上创作出的新作品,本身又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活态传承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为古老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全区乌兰牧骑在传承长调、呼麦、二人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小型节目和适合深入基层演出的优秀舞台剧目,如乌审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舞蹈《黑缎子坎肩》,科右中旗乌兰牧骑创作的乌力格尔《草原之子》等。这些节目在基层演出、边防慰问、网络直播中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也同样在乌兰牧骑艺术节等大型艺术展演中得到了评委的认可。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乌兰牧骑自身历史及优良传统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创排的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以乌兰牧骑60年光辉历程为题材,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十大剧目,实现了自治区历史上这一奖项零的突破。同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排的大型蒙古剧《乌兰牧骑的热喜》将第一任指导员热喜的先进事迹搬上舞台,该剧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革命文化资源也同样是乌兰牧骑创作的灵感来源,这其中有全国知名的革命烈士,也有代表千千万万投身革命事业的无名英雄。2018年,开鲁县乌兰牧骑携打磨成熟的原创话剧《大刀进行曲》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及麦新烈士的家乡常熟等地开展巡演,好评如潮。今年,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创作的二人台革命历史剧《王老太太》,描绘当地一位毁家纾难的抗战母亲的感人事迹,获得第六届二人台艺术节大型舞台剧一等奖。

民族民间文艺的现代化,是乌兰牧骑65年来艺术实践的重要成就,这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内蒙古新文艺,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实践的成功尝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乌兰牧骑的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而具体到文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之一,正是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艺术观,强调文学艺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光荣传统,而将这个光荣传统持之以恒地贯彻到最基层的人民之中,正是乌兰牧骑最伟大的实践成就。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乌兰牧骑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个成功实践样本。创建65年来,乌兰牧骑以自身的艰苦付出实现了自治区的全覆盖,他们的脚步踏遍属地范围内每一个嘎查(村),为所有人送去文艺服务,并伴以党的政策普及、科普宣传、生活服务。在交通不发达、车辆尚未普及的年代里,他们每一次下乡都需要几个月时间,虽然交通工具从双腿、马车、骆驼渐渐进化为卡车、大巴车、流动舞台车,但总体而言演出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由于条件限制,他们下乡演出时也不能携带太多的服装、道具、乐器,这一切决定了他们并不能像活跃在大剧院里的艺术家那样光鲜亮丽,但乌兰牧骑人却能够在这种艰苦的演出环境中坚持下去,同时维持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如在阿拉善的戈壁里,乌兰牧骑队员每年都会冒着极大危险穿越几十甚至上百里的沙漠地带,只为了给守卫边防线的哨所战士和牧户演出,这种演出的观众可能只有一两个人,但他们还是会极其认真地准备节目,这份心意也常常令观众热泪盈眶。这种来自观众的回应和拥戴,是“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生动展现,而乌兰牧骑这种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他们明白自己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为了演出而演出。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对于乌兰牧骑而言,已经用65年的基层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正确性,对其进一步开展系统的学术研究,形成理论成果,更有助于我们将理论不断推向深入,并以理论成果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5年来,以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开展了文化和旅游部委托项目“乌兰牧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内蒙古乌兰牧骑现状调查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乌兰牧骑小戏小品编剧人才培养”等多个乌兰牧骑研究项目,举办了首届“乌兰牧骑发展论坛”并发表、出版了一批学术成果,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乌兰牧骑进行全面总结,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乌兰牧骑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讴歌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