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戏曲要“返场”城市

2025-07-0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晋城市“薪火相传——上党梆子精品(经典)剧目展演现场。@拾光集 摄

6月23日至27日,晋城市“薪火相传——上党梆子精品(经典)剧目展演”在晋城市大剧院南广场连演5天9场,涵盖《秦香莲》《雁门关》《王宝钏》《三关排宴》等经典剧目,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等名家领衔,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艺,线上线下同步展演,引发了人山人海的沸腾效应。此次活动的舞台没有选择晋城大剧院的室内剧场,而在露天广场搭台唱戏,打破剧场空间的固化,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公益演出,收获了戏曲演出的别样风景。

近年来,时逢戏曲农村演出旺季,大多数地方戏曲院团都把“送戏下乡”和农村的商业演出作为主要演出任务,除去一些节庆展演活动外,民众在城市基本很少看到戏曲演出,忠实观众甚至不得不“追戏下乡”。为了争取农村演出市场,城市里只有在农村演出淡季才能看到戏曲院团回归的演出身影,久而久之,戏曲在城市中很难找到生存空间,城市的戏曲演出市场与观众难以培育,戏曲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无法和其它艺术形式可比拟。面对农村演出市场的旺盛和繁荣,院团被订单牵住了“牛鼻子”,戏曲不断地从城市送向农村,也正不断地从城市退回农村。地方戏曲在农村和城市演出结构的失衡,正制约和影响着戏曲的发展与未来。

万人看戏成为城市夜晚的火爆“流量”。@菩提树 摄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的成功,既是观众对经典剧目和演员喜爱与认可的体现,也表现出市民对戏曲演出的需求与渴望,并为戏曲在城市演出空间的突围提供了破局经验。一是展演走出“剧场”而转向“广场”,消解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城市中搭建出“零距离观演”的沉浸场域,数千名观众顺着广场楼梯席地而坐,人山人海;二是从“需求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观赏喜好,“梅花奖”得主与中青年演员联袂演绎经典,师徒同台,薪火相传,吸引观众眼球;三是传播媒介的成功运用,将戏曲演出同步至数字空间,采用“线下演出+线上直播”模式,打破地域限制,为重构戏曲与城市的观演关系提供了成功密码;四是“戏曲+”效应的文旅赋能,仅仅几天的演出就吸引了众多商户摆摊成集,本质上形成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展现了戏曲的驱动作用,地方戏曲何尝不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文化资源,在声浪中传递着城市的文化和气质。

可以印证,城市演出的受众并不少于农村,城市的观众和农村的观众爱戏都是一样的爱,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而关键是要同样重视城市市民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观赏期待。让戏曲跟上城市发展的进程,把戏曲播种在城市之中,不断扩大城市中戏曲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群,这不仅限于城市剧院的演出,还要创新性地在更为广泛的街角公园、社区广场、地铁口、商圈购物场景等城市空间中表演,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形式多样、开放包容、富有烟火气地激活戏曲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走红的安万秦腔剧团就将传统秦腔和现代元素结合,在体育场等大型场地打造出“万人同吼秦腔”的震撼场景,在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西吉等地举办大型演出都堪称体育场级演出规模。6月22日,安万剧团在西吉县篮球公园的雨中开启首场演出,观众冒雨看戏,千数的雨衣雨伞撑起了秦腔的热浪,高潮迭起,现场观众人手一束舞动不停的荧光棒,以及绽放在夜空中的烟花秀,现场成为台上台下互动的“花海”,走出了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演出形态,当地餐饮住宿也迎来高峰,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景象。安万剧团为了方便观众欣赏演出,特设电子显示屏同步呈现字幕,并实时切换放大舞台演出图像,现场观众无论身处现场哪个位置,即使距离舞台较远也能够拥有优质的观演体验,这种对观众充满温度、人性化的安排,也为戏曲演出院团与时俱进、更加贴心的服务观众提供了启迪。

图为安万秦腔剧团在宁夏西吉演出现场。资料图

刘厚生先生曾说,“不能认为戏曲在农村的日子还好过就满足了,戏曲的中心还是在城市。当初它就是从农村到城市,发展剧场艺术。现在城市不行了,想退守农村,前途是很危险的。”戏曲应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创新形式,努力开掘和扩展在城市空间的影响力,展现独特的城市文化基因与气质,彰显神采。当前,虽有很多城市都安排有戏曲惠民演出,有的在剧场或公园,不少戏曲票友活动也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但总是星星落落,部分专业惠民演出只安排小型剧目上演或缺乏“名家挑梁”的带动效应,常态演出的活动时间同样受到乡村演出任务的挤压,未能真正形成常态化的安排……相比实施“送戏下乡”的惠民力度,戏曲城市化的发展和演出活动需要更大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同样也需要戏曲工作者的智慧与勇气,需要戏曲激活传统、融入时代,通过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和惠民服务等,构建戏曲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的生态。

图为2024—2025跨年夜,山西省晋剧院新编历史晋剧《大唐明月》在太原工人文化宫演出成为票房爆款“一票难求”,现场座无虚席,高潮迭起。资料图

戏曲的良性发展,应是乡村庙会和城市生活的审美共奏,而非陷入“乡村热、城市冷”的悖论。主张戏曲向城市“返场”,并非忘记了农民,丢失了乡村阵地,而当戏曲如果失去了城市,明天也将会失去农村。只有守住戏曲的城市阵地,才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献上更多优秀作品,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期待,有利于戏曲长远健康地传承发展。

梆腔盛宴人山人海,戏曲艺术激荡心灵。李卫东 摄

在晋城市中心搭建的戏曲舞台上,上党梆子唱腔穿透夜幕,映射出戏剧的万千气象,演绎着戏曲经典的人文哲思,成千上万的观众注目舞台,洋溢着喜悦笑容和精神满足的脸庞被舞台的灯光映亮,戏曲正成为城市文化生活最美风景。戏曲的发展有了与城市文明的双向奔赴,戏曲的未来与繁华从中可期。

(作者系山西戏剧网执行董事、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