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修心是文化工作者“良心从业”的刚需

2025-07-0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行思

文化如同一汪清泉,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而文化工作者便是这清泉的守护者与引导者。要让文化的清泉始终清澈甘洌,文化工作者的修心应是伴随从业全过程的“日课”。

中华传统经典中,关于修心的论述颇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所描绘的理想标准,正是文化工作者修心应追求的目标。

对于文化创造者而言,修心是成就事业和人生的源头活水。那些流传千古的名作,无不是创作者修心悟道的结晶。反观一些负面典型,令人痛心不已。例如,有的人为追求收视率,将历史剧变成 “戏说闹剧”,用宫斗、权谋解构历史的厚重;有的人为博取流量,在文物古迹前恶搞摆拍;有的人为评职称抄袭剽窃,将学术殿堂变成名利场。至于一些涉足贪腐的文化官员,更是严重毒化文化生态的毒源。

在多元价值观碰撞的今天,文化工作者的“良心”或许会面临更多考验,唯有将“良心”嵌入从业的每一个环节——从选题策划到创作生产,从个人修为到社会活动,始终以“影响者”的自觉约束自己,以“建设者”的担当对待事业,文化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修心还需与齐家统一起来。《大学》中“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论述,深刻阐明了修身(实则是修心)、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齐家是修心的延伸,一个家庭和睦、家风优良的文化工作者,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责任与担当,并将这份情感融入到与环境的互动。

修心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当修心成为一种习惯,文化工作者便能在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道路上步履坚定,不断创造更多能滋养心灵、启迪思想的文化成果,让文化的清泉在时代的长河中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