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晋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略述

2016-08-01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刘朝 董琳

晋胡,又称呼胡、胡芦子,弓弦乐器,是晋剧文场中的主奏乐器。作为我国弓弦类乐器家族中的一员,它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逐步确立了它在晋剧中的地位,成为深受广大晋剧爱好者喜爱的乐器。

晋胡的历史与发展

有关弓弦乐器的起源问题,近年来在广大考古工作者、音乐工作者互相协作,共同努力下,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调查研究、探讨认为:中国先秦所独有的击弦乐器筑,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完善派生出轧筝、奚琴。奚琴的进一步发展嬗变出胡琴类弓弦乐器。这一观点的阐发是弓弦乐器流行于隋唐观点的新进展,是弓弦乐器起源研究的突破。胡琴类弓弦乐器,在其演变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受地域、生态环境、制作材料、经济活动、风俗习惯、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戏曲,梆子腔等剧种的兴起、发展,因而派生出形制不同的诸多弓弦乐器,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板胡作为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后代,在民间不断流行、演化并繁衍成一系列形制、大小稍有差异的板胡类乐器,并在梆子腔剧种中普遍运用,成为主奏乐器,晋胡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晋胡这一板胡类弓弦乐器,它的历史发展、演变轨迹为:由古老的弓弦乐器筑→奚琴→胡琴→板胡→晋胡,不断演变、发展并派生出来的一件音乐表现力较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拉弦乐器。它在清代时随梆子腔剧种兴起,而后逐步被肯定。

晋胡与板胡之比较

晋胡、板胡均为梆子腔剧种的弓弦乐器,外形相似,音色各具特色,有关这两件乐器的形制、音色的差异在刘乐升先生、吉吉吉等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除此之外,通过笔者观察研究发现,它们在鸣响方式,弓子形制等方面有如下区别:

(1)鸣响方式不同:晋胡在演奏时需带手帽,这是由于晋胡弦粗,张力强。手帽由两层制成,里层用不锈钢或生铁皮套好,外层再套一付皮革。它分别带在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上。手帽的作用是使此乐器发音清脆、嘹亮,独具特色。板胡演奏时,不需带手帽,手指直接触弦。

(2)弓子形制不同:晋胡弓子由两块竹板粘在一起和马尾做成,长约80cm,厚为0.6cm至1cm,弓杆中间稍弯。由于弓杆较宽、厚,故弓毛较多弹性小。板胡:弓子用竹竿、马尾制成,长约70cm,弓杆中间较直,由于弓杆较细,马尾较少弹性大。

(3)千金(中码)的不同:晋胡:有骨制或铜制两种,多用固定千金。板胡:用牛角或红木削成,位置并不固定在一处,可根据乐曲的需要上、下移动。

总之,晋胡、板胡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色,它们在梆子腔不同剧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晋胡在晋剧中的作用

晋胡用于晋剧的历史虽不像它的发展、演变过程那么漫长,但它在晋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晋剧百年史话》有这样一段记载,生动客观地记述了晋胡作为主奏乐器在晋剧中的作用:“而拉葫芦子的也与演员密切合作,处处紧贴演员的唱腔,根据不同演员的嗓音条件、演唱风格,尽量保调托腔,为演员服务。”

众所周知,凡弓弦类乐器都具有抒情性、拟人性强等特点,那么晋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只选择晋胡作为它的主奏乐器,而未选择其它弓弦乐器如京胡、二胡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释将从另一侧面证明它在晋剧中具有其它弓弦乐器无法取代的作用。

1.乐器的构造、材质不同。

京胡、二胡都属皮面类弓弦乐器。京胡琴筒、琴杆为竹制,琴筒口蒙蛇皮,硬弓、琴体短小,发音清脆响亮、音色尖而高。二胡琴筒、琴杆均为木制,琴筒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弓软硬度适中,琴体较大。二胡比京胡大,声音柔和,更接近人声。晋胡属板面类弓弦乐器,壳子(琴筒)用梆子外壳制成,粘一块约0.4cm厚的桐木板,弓杆宽、粗。琴体大小与二胡近似。由于晋胡构造、材质所定,其声音洪亮、清脆、极富音乐表现力,更适合表现晋剧音乐中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有效地发挥其伴奏唱腔的作用。

2.定调不同。

京胡、二胡、晋胡均用于不同声腔的剧种,在为唱腔伴奏时定调各不相同。那么属一个派系的晋剧、蒲剧、北路梆子,由于在不同的地域流传、兴盛,并受其方言、歌唱方法等的影响,在定调方面也存在差异,主奏乐器各具特色。

晋剧:一般用G调,晋胡为主奏乐器。里弦定音为e1,外弦定音为b1,用6-3弦演奏,演奏时不换把。

蒲剧:一般用bB或#G调,小壳板胡为主奏乐器。里弦定音为g1,外弦定音为d2,用6-3弦演奏,演奏时换把。

北路梆子:一般用bB,偶有用C或A调,以板胡为主奏乐器。用6-3弦演奏,有时也用1-5弦演奏,演奏时换把。

以上我们谈了有关定调的问题,对于晋剧为什么使用晋胡,老艺人、晋胡演奏家刘柱先生认为:“是由于定调不同,所以晋剧中使用晋胡。”晋剧唱腔是以七声调式为中心,近些年来晋剧音乐工作者虽然对晋剧音乐唱腔进行革新,并取得可喜成绩,但仍围绕着徵调式为中心进行发展变化。因为这个调沿袭多年,符合当地群众语音、欣赏趣味,听起来亲切、悦耳,已形成欣赏晋剧艺术美的固定音响,加之定调时工字马锣与晋胡多年形成的关系,因此老艺人所谈之言,有一定的道理。

3.地域、方言语音、欣赏习惯的不同。

音乐文化有其地域差异,它的形成有两种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虽不是唯一成因,但对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限制作用,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可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音乐文化形式。《汉书·地理志下》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渭之风;……”此段概述了不同地域的音乐与各地习俗的关系。

一种地方戏的形成与地域、方言语音、欣赏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其中乐器的使用也受其影响。从晋剧来看,晋剧流行于山西省晋中地区,当地方言特点柔软而朴实,与山西其他地区方言形成明显差异。晋剧唱腔以中音为主,它符合当地群众的语音声调。而晋胡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仿能力,声音浑厚、柔和朴实,接近人声,因而使唱腔、乐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符合当地人们审美要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刘文峰先生在谈到中路梆子时认为“嘉庆年间,因受语言和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道光年间晋中出现了本地人组建的戏班”。

以上从几个不同方面简要谈了关于晋剧中为什么使用晋胡的情况,由于过去民间乐器的传授方式均以口传心授、沿袭继承,留下文字较少,加之笔者手头材料不足,水平有限,有关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考证。

晋胡的现状

从晋剧形成至今近二百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晋剧的唱腔乐器不断革新,无论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还是晋胡乐器本身来讲日趋成熟。特别是解放后,为丰富此乐器的表现力,不断完善演奏技巧,更好地发挥它在晋剧中的作用,广大音乐工作者、演奏家大胆改革,做了大量工作。

在著作、教材方面:《晋胡呼胡演奏法》,此书内容丰富,分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晋胡概论与练习;第二部分:晋胡伴奏各类唱腔的练习。值得一提的是练习曲部分,分类有据,目的性强,同时附有文字注释,练习提要。此外《晋剧音乐》《山西梆子音乐》《晋剧文场艺术》等都从不同侧面对此乐器进行了一些介绍。

在乐器改革方面:广大晋胡演奏者大胆尝试,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很难避免的,要发展就必须探索、尝试。近日笔者在了解晋胡的现状时又有新的发现:(1)演奏家将壳子底部增加上一小座(木制),上面加了小提琴使用的徵调,弦系在上面,这一小小的革新,使其定弦更为快捷、方便、准确。(2)在弓子的末端加了上马尾箱与可调螺丝,形制近似小提琴弓的末端,从而使晋胡弓子具有调节功能。这两项改革合理、实用,现已被晋胡演奏者普遍采用。可以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更科学、更富于表现力,与剧中人物唱腔更加紧密联系的晋胡将展现于我们面前,这正是广大晋剧音乐工作者、晋剧爱好者的期特。

结语

晋胡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弓弦乐器,在未来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仍需乐器制作者、演奏家、音乐家、音乐理论家等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完善。这里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对晋胡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些思考:(1)在总结前人改革乐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演奏技术上仍需不断完善、提高。如:引进、借鉴中国弓弦乐器,包括西洋弓弦乐器演奏技法及乐器改革的新经验。(2)进一步丰富乐器的表现力,使其从伴奏乐器逐步过渡到独具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及室内乐家族中的一员,例如:使用活动千金,扩展音域方法……以上只是笔者个人仍不成熟的想法,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印证。

文见《沧海》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