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唱腔——专家研讨山西戏曲“爱爱腔”“转转腔”“俊英腔”“爱珍腔”

2017-05-1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何瑞涓
从左到右依次是宋转转、武俊英、王爱爱、张爱珍。刘晓辉  摄

山西戏曲历史悠久,充满活力,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一些“新流派” 。4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山西戏曲“新流派”创造经验研讨会在京举行,连辑、曲润海、赵银邦、牛根富、王馗、王安葵、谭志湘、包澄洁、马也、郭孝明、吴宝明、祁爱斌、文井、王越等三四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就“爱爱腔”“转转腔”“俊英腔”“爱珍腔”的创造经验进行总结,深入挖掘艺术家与时代、地域、剧种、团队及演员群体的关系,总结“流派艺术”形成的原因要素,为中国戏曲的长效发展提供范例和理论基础。

何为流派,一个流派是如何形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指出,流派是经过提纯的戏曲艺术,是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是引领时尚的艺术,不引领时尚则可能会走向僵化;流派离不开群体的互动竞争、合作;流派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艺术,是顺应时代往前走的,日新月异,出现多元变化。他以黄河流水比喻,把流派看作是从黄河流出去的,还是百川汇海流入黄河的?如果与黄河是反方向的,那么它只能是很小的流水而已;支流汇入黄河,走向汪洋,与黄河的源头、走向联系起来,才是流派灵之所在,魂之所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唱新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表示: “流派艺术的产生是一个剧种成熟的表现,是舞台艺术繁荣的表现,是艺术家个人艺术天赋充分发展的表现。 ”戏剧评论家田永国认为,构成戏曲流派,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包括艺术上的独创性、雄厚的群众基础、有代表剧目、有人继承和发展。

山西戏曲以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剧种为支撑,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调查确认的活态剧种达56个,一大批活跃于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家使传统梆子戏在当代焕发光彩,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流派特征,其中,“爱爱腔”“转转腔”“俊英腔”“爱珍腔”是王爱爱、宋转转、武俊英、张爱珍四位演员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专家们指出,四种唱腔的名号,都是观众封的,是观众给的荣誉,四位女表演艺术家天生有副好嗓子,声腔各具特色,唱念做等基本功扎实,大胆融合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成就了一批经典剧目,得到观众们喜爱和传唱,对山西戏曲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如王爱爱吐字、过韵、归音功力深厚,塑造人物感情细腻,在《见皇姑》中扮演秦香莲,有一段长达38句的成套唱腔,节奏由慢到快,急如流水,她一气呵成,充分表达出秦香莲的满腔怒火;宋转转在晋剧传统唱法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了民族、通俗、美声唱法的可取之处,兼收并蓄,充满时代感;武俊英唱腔激越高昂又委婉缠绵,融会蒲剧多家技巧,又借鉴秦腔、越剧、黄梅戏以及流行歌曲等发音运腔,博采众长,为古老蒲剧唱腔增加了清润流畅的韵味,吐字清、声含情、韵味美;张爱珍嗓音清丽纯美,唱由心生,唱中有情,以神韵贯腔,韵味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