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戏曲唱春 幸福加码——晋中市“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侧记

2019-02-19 发表|来源:晋中日报|作者:王文安

梆韵声声动心弦,梨园乡中意犹酣。随着 两节文化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在观众和戏迷的不舍和留恋中,由晋中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承办,市演艺有限公司和榆次区晋剧团演出的2019年“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就要落下帷幕了。从2月10日(正月初六)开始,十余天时间内,晋中大剧院每天都有优秀剧目缤纷亮相,可谓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丰富了节日期间群众文化生活,繁荣了戏曲文化,满足了戏迷们渴望看戏的愿望。广大市民高兴地说,这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两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晋中人对晋剧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结。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构成了晋中城乡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副楹联,集中反映了晋中市广大人民群众对戏曲的强烈爱好。作为晋剧的发源地,晋中人对戏曲的爱好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一种代代相因的传统风尚。在晋中,逢年过节和逢集过会,自古就有搭台唱戏的传统,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戏曲成为晋中人一道必备的“文化大餐”。

欢乐过春节,正月看大戏。一年一度的“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从2007年开始推出,至今年已有13个年头。作为晋中市两节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台大戏闹新春”不仅为我市节日文化增添了色彩,也为推动晋中文化艺术和事业繁荣增添了强大动力。它已经成为我市两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

政府搭台,百姓看戏。 “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乐民、民乐”为宗旨,精选和推出久唱不衰、深受广大戏迷喜爱的传统大戏和新编新创戏曲作品,免费为市民送欢乐。13年来,“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规模大,参演热情高,社会影响广,群众反映好。每年推出的10余台优秀剧目,既有名家名角倾情演绎,也有剧坛新秀崭露头角;既有韵味醇厚、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也有通俗质朴、贴近生活的现代剧目。“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晋中市文化生活里的一道风景线;两节期间,在家门口免费享受“戏曲大餐”,成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也是晋中每年文艺创作及演出成果的集中展示和亮相,不仅提高了我市艺术院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增强了晋剧事业加快发展的信心,有力推进了我市戏曲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让我们看到了古老晋剧的发展希望,传递出晋剧蓬勃向上的生命信息,给人们带来希望更多的是对晋剧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也给戏曲工作者平添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

看大戏让群众过年更有滋味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六晚,晋中大剧院内,锣鼓铿锵、帷幕飘扬,2019年“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首台大戏《王家大院》开场。早已免费在网上预约后领到戏票的群众端坐在舞台前兴致勃勃专心看戏。舞台上,演员们高亢的唱腔响彻云霄;舞台下,观众们欣赏得如痴如醉。居民张大爷笑呵呵地说,大鱼大肉吃饱了也喝足了,看看大戏过过瘾,这样的年过得才更有滋味!

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李维忠带着儿子全神贯注观看着,并不时地给上小学的儿子讲解每一场剧情的意义。“晋剧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认为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喜欢戏曲,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博大精深,唱腔设计、服装造型、化妆和舞美、手眼身法步、乐队的配合等,都很有讲究,值得去欣赏、去探讨、去弘扬、去传承。”

“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自正月初六开演以来,晋中大剧场内好戏连台,分外热闹,众多市民扶老携幼,皆为一睹精彩而来。《石凹情》《如意娘》《十五贯》 《淘金案》《双官诰》《下河东》《打虎记》 ……不管是现代戏,还是传统戏,曲折的故事情节、动人的唱腔、华丽的服装、优美的布景让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前来看戏的,有携孙带儿的爷爷奶奶、中年夫妇,还有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

从河南回家探亲的郭先生特意带着儿子早早来到剧场,他说:“我有近10年没看晋剧了,希望带儿子来听一听、看一看,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资深戏迷表示,今年的大戏不仅演员一流,而且剧本曲词、灯光舞美都配合得十分完美。家住顺城街的林大妈连续看了三天大戏,她意犹未尽地说:“以后有这样的演出,我一定还会来看,现场的气氛太好了,也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我不由想起了儿时与父母一起看大戏的场景。”

在榆次区修文镇农民郭肖鹏眼里,晋剧就是他们的过年“大戏”,他说:“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年了人们总是要乐和乐和,希望我们新一年能有个好收成。”许多群众观看演出后也纷纷表示,每年春节都是戏曲的大秀场,“过大年看大戏”已经变成一种精神的延续,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教师王炳坤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晋中作为晋剧发源地要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晋剧事业,让文化自信带起大家的精气神。  

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是演员们唱好戏的动力,老百姓的喜欢对演员们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把参加‘十台大戏闹新春’演出,作为向戏迷观众的集中汇报,这对自己的技艺水平实力,也是一次难得的检验和展现。所以不管是什么角色,我们都会用心去演。”参加演出的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和榆次区晋剧团的演员们都这样说。

“戏曲唱春”唱红晋中大地

晋中作为晋剧发源地,过年的年味就在唱戏、看戏、品戏之中。记者了解到,每逢春节、元宵节期间,不仅在市城区还是每个县(区、市),甚至每个乡镇、村庄,几乎都要搭台唱戏,此时,剧团成了一年中最抢手、最忙碌的时候, “抢”剧团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不得不到周边市县邀请演出。

作为市城区所在地的榆次区,近年来在市里举办 “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的同时,又推出了榆次区自己的“过大年·唱大戏”活动。今年春节期间,榆次区举办的“戏满榆次”文化惠民活动,分别组织邀请晋城的上党梆子、运城的蒲州梆子(蒲剧)、忻州的北路梆子、太原晋中的中路梆子(晋剧),汇聚11台大戏“四大梆子”闹新春,其中不乏名家名角,比如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孔向东,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陈素琴,北路梆子名家、一级演员郝建东、王晶,晋剧一级演员郭全秀、侯刚英等名家,向全区人民献上一份文化厚礼。

十几天来,这四个晋剧演出专业团体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广场、郭家堡福晋广场、迎宾绿苑广场、文苑街玉湖公园广场轮番演出,让广大市民就地、就近免费看到大戏、好戏。2月7日,正月初三下午,城区玉湖公园小广场,随着咚咚锵的独特晋剧梆子声,由山西小红丽晋剧院带来的一场热闹的传统“大戏”正式开演。舞台上上演的是晋剧《三义亭》,当日天气虽然寒冷,但身穿戏袍的演员们不畏严寒,精神抖擞,披挂上阵,字正腔圆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声。观众们不畏严寒,有的拿出手机拍摄,有的目不转睛地认真观看,现场处处洋溢着热闹、祥和、喜庆的气氛。戏迷李大爷高兴地告诉记者:“虽然天气寒冷,但能在家门口看到自己熟悉又喜欢的晋剧表演,非常开心。大过年的,大家出来走走,也促进了邻里和谐,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大家的生活中。”

榆次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彦君说,此次“戏满榆次”文化惠民活动,是榆次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的具体举措,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精品两节群众文化活动的缩影,是榆次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集中展现榆次传统民间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

坚持“政府搭台、百姓看戏”, 近年来,全市各县(区、市)持续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开展。特别是每逢两节,可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脉动,体会城里乡间散发出的文化气息。走进晋中各县城乡,随处可以欣赏到专业演出团体和草根明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别致年味。今年两节期间,平遥的“戏曲唱平遥”、榆社的“梨园闹春”、和顺的“戏曲唱春”、左权的“盛世剧荟”等惠民文化活动流光溢彩,尽显风姿;祁县举办新编历史晋剧《关公》暨晋剧名家演唱会,寿阳推出新编晋剧《尹灵芝》,真是群芳闹春各显绝艺,“唱念做打”各显神通。

百座戏台千场戏,我请大家来看戏。整个春节里,舞台上花旦青衣形形色色,生旦净丑各有千秋,舞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其间,大家抒发情怀,释放激情,绽放笑脸,依恋、陶醉于戏剧艺术的快乐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别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