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晋中市文化惠民活动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2019-07-09 发表|来源:晋中日报|作者:张春玲

圆了百姓文化梦

 
 
 
 
 

7月2日晚的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宾朋满座,掌声雷动,由晋中市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剧《御史梁中靖》在这里精彩上演。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恢弘的气势、精湛的演绎,受到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首都人民的一致好评。这是晋中市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晋中市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提升幸福指数的突破口,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作进程,使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城乡文化阵地逐步健全

今年,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公布,晋中市成功入选。这标志着晋中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文化设施供给是晋中市文化建设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晋中市以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标志,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升级。市级“五馆一院”全部建成,11个县(区、市)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全市1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70%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打造了晋中文化新亮点,全市共建成图书馆分馆104个,村级服务点67个;文化馆分馆96个,村级服务点6个,基本实现网上联合编目、通借通还、共建共享目标,受到群众好评,得到省市认可,在全省文化系统“三基建设”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市博物馆、图书馆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功能布局,依托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搞宣传、树形象,将“两馆”打造成为晋中具有时代性、影响力的文化精神新坐标。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配备数字文化服务设备,开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晋中市城区,东有体育馆,西有大剧院,南有晋华1919工业遗址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北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规划展示馆,中有工人文化宫、群众艺术馆、榆次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已基本形成了均衡合理的文化平台布局。在乡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已经由村村通升级为户户通工程,全市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市县两级中央广电节目数字化覆盖工程全面展开,天线数字化加速推进。进一步理顺了农村电影放映运行管理体制,农村和寄宿制学校公益电影放映每年按时完成任务,县级城市影院实现全覆盖。

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

送戏下乡、公益电影、书画展览、全民阅读……晋中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从过去被动地欣赏文化到主动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乐享文化。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去年,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2018年全民文化活动季”等专题活动,全年共举办6000余场,涉及歌舞、戏曲、工艺、书画、珍宝等192项,在省级系列活动中,晋中市荣获7个奖项,取得全省乡镇文化站业务技能比武第一名。“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这是晋中市实施全民文化行动的目的。贯穿全年的主题文化活动、“民办文化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项目、十个“十佳”文化创建活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乐民惠民举措、开办“市民大讲堂”和“书画讲堂”活动等一系列具体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城乡的文化氛围空前浓厚,群众文化层次得到较大提升。特别是每年7月至9月集中开展的“全民文化活动季”系列活动,将文化活动推向高潮。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左权小花戏《打樱桃》《打秋千》、晋中弦腔《访昆山》、凤台小戏《送灯》《拍蝴蝶》、祁太秧歌《小姑贤》4个剧种6部折子戏,以占全省一半剧目的优势参演文化和旅游部“2018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数量创历史之最,为晋中争得了荣誉。左权盲宣队《拥护八路军》在央视三套《回声嘹亮》栏目播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编晋剧《王家大院》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2018秋季演出季地方戏曲优秀精品剧目展演”,受到文化部和戏剧界高度赞扬。晋中市电影创作、拍摄也屡获佳绩。今年3月,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晋中市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形意英雄》《榆社1945》开机,回顾历史,致敬英雄,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力量转化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动力。

晋中市民办文化风生水起,成为我晋中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分散在全市城乡的民办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乡村记忆展示馆、主题文化大院、小剧场、小舞台及民办活动广场、文化长廊等约2100个,文化类民间组织2960个、乡村业余文化团队6000余支,民间文化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市、县、乡、村迅速崛起的民办文化场所、团体以不同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广大群众不仅从中增强了幸福感,而且提高了经济收入。

非遗传承丰富群众生活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晋中采取有力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人们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顺利通过省文化厅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回头看”验收。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项,省级名录101项,市级名录27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105人,市级307人。建成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86个项目自建传习场所。

6月8日是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和“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激发全社会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与责任。当天,在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镇举办的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呈现出非遗项目多元的面貌、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态与恒久的魅力。寿阳爱社、昔阳拉话、和顺跑莲灯、左权小花戏、榆社霸王鞭、祁太秧歌、祁县八音会等非遗表演项目精彩纷呈,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并与观众零距离互动,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晋中市非遗发展状况,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了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其中包括“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宣传展示,非遗项目展示展销,非遗项目展演、巡游,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宣传等。在“晋中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展板前围满了游人,冠云平遥牛肉制作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术、琉璃烧制技艺、平遥纱阁戏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安宫丸/定坤丹制作技艺、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介绍,引得许多游人驻足观看,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非遗进校园”是颇具影响力的非遗传承方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左权小花戏、榆社霸王鞭项目已进入中小学课堂,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山西农大信息学院将形意拳作为大学生选修体育项目之一。“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在这项工程中,晋中市汇集了乡村文化资源,拓展了文化遗存保护范畴,调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乡贤人士的积极性,使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有了具体的抓手和载体。

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晋中市民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邻里更加和谐、乡风更加淳朴、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在城市,伴随着文化地标的拔地而起、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读书开始融入百姓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凝练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品格,提升它崇文厚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