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晋剧脸谱的数字化绘制与系统开发

2019-11-0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闫石

作为化妆术的一种,脸谱最初起源于面具。因为戏曲面具遮挡了演员的面部,而且面具只能拥有一种表情,很难体现情绪变化,弱化了观众对戏曲的直观感受,后来逐步发展为将面具上的图案纹样直接绘制在演员脸上,从而形成了戏曲中的脸谱。脸谱应用了写实与抽象的艺术手法,借鉴了民间图案样式,成为集实用性与造型性于一体的视觉艺术。

晋剧作为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在吸收了不同剧种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脸谱形式。晋剧脸谱伴随着晋剧的繁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历代艺人的不断揣摩和创造中,形成了不同的勾勒风格与脸谱艺术流派。并由最初的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职业,到后期表现人物性格、气质、心理活动乃至道德品质。脸谱以高度类型化的特征,在再现性与表现性的艺术实践中,将明显的善恶、忠奸、褒贬的道德评价也寓于其中。

晋剧脸谱以展示形式划分,可分为舞台脸谱与工艺脸谱。舞台脸谱广泛应用于舞台表演中。工艺脸谱作为舞台脸谱的再现与延伸,属于近距离观赏的工艺品,发展的空间很大,也便于保存与生产性保护。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平遥纱阁戏人中的绘制脸谱,它就是从舞台脸谱逐渐转变成工艺脸谱的。早期脸谱的绘制创作都是依靠经验传授,后来人们利用绘画图本等手段来记录晋剧脸谱以进行保存和传授。晋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脸谱艺术的保护工作也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以晋剧脸谱为研究对象,试从数字化建模和计算机图形绘制技术角度来探索晋剧脸谱的数字化保护与系统开发应用。

一、晋剧脸谱的分析

1.谱式分析

晋剧脸谱构图多种多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既有视觉美感也有神秘感。但若以人物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进行系统分类,不过十几个类型,且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的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大致构图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花脸、元宝脸、象形脸、斜脸、和尚脸、太监脸、神怪脸等。

其中整脸需要在整个面部先涂上底色,起到夸张肤色的作用,关公脸谱是整块红色的色块就叫红整脸,曹操脸上大都是白色的就叫白整脸,《包公赔情》中的包拯是黑整脸。三块瓦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窝、鼻窝,脸部和额头露出明显的三块主色的谱式,比如《薛刚反唐》中的薛刚。碎花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构图多样复杂,线条细碎。这个在纹样库建立是最难的,比如《黑旋风》中的李逵,我们也称为黑碎花脸。

晋剧脸谱的局部纹样造型各异,整脸与三块瓦脸构图较为条理,碎脸、鬼怪脸等线条勾画和色彩处理较为复杂,但总的来说可以细分为眉纹、眼窝纹、额头纹、嘴窝纹。我们在建立软件系统时可根据上述内容来分类设计样本库。

2.色彩分析

传统晋剧脸谱相比于其他剧种脸谱更为直观、简朴。早期的晋剧脸谱勾绘较为简单,净角只用食用油调和铅粉、朱砂、烟锅黑配制成黑、白、红来勾脸。随着晋剧的繁荣发展,脸谱的图案纹饰与色彩除了借鉴其他剧种脸谱的优点外,自身也不断改进,增加了蓝、黄、绿、粉、青、灰、金、银等十多种色彩。

二、脸谱数据库建立

脸谱属于视觉艺术,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可视的线条、纹样图案与色彩。脸谱数据化工作主要是利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脸谱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类似的数据库建设常见于文物部门对文物进行的数字化保护过程中,比如对壁画、书画、古籍等的拍照、扫描,对建筑、器皿、化石等的三维扫描。再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并形成“风雅颂”的数据库,以网页形式发布。通过数字设备对脸谱模型进行多种层面信息的捕捉与记录,再利用计算机对脸谱进行数字化建模和处理,找到晋剧脸谱的特征建立数据模型,并建立相应数据库,一方面可以进行展示与查阅,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开发脸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创作提供数据依据。

1.晋剧脸谱的信息采集与记录

信息采集需要前期进行大量的脸谱图形收集工作,例如:图书资料、晋剧院团的图样绘本和影像资料,也包括对脸谱创作者的采访工作。将采集的资料通过数字技术包括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二维扫描仪、三维扫描仪等数字设备,对晋剧脸谱的色彩、几何结构、图案纹样、传统绘制方法、工艺等信息进行高精度获取,并以图片数字格式存储在存储设备中。这里的资料收集一定要全面并具有可扩展性,以便后期不断的补充完善。

2.构建纹样与色彩样本库

将整理好的图片格式素材进行数字化绘制并建立纹样样本库,脸谱中的纹样轮廓线条明晰,非常适合贝塞尔曲线来建立构造,软件用Illstruter\Coreldraw等矢量绘制工具来完成。独立纹样结构相对简单,使用贝塞尔曲线绘制比较容易实现。组合纹样需要将相对独立的封闭单个图形组合完成,并群组构建模块。最后将绘制的纹样曲线存储为具有较强兼容性的SVG格式,按照眉纹、眼窝纹、嘴窝纹、眼睛、眼球、额头纹、眼眶遮罩不同部位分别建立纹样库目录检索。

色彩样本库基于可用颜料调和产生的CMYK色彩模式,采集脸谱常用色的CMYK色值,并建立常用色色板,比如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板,金银两色在CMYK下没法表现出来,我们可用近似色代替或者设置专色色板,根据色板和色彩层级设立色彩样式统一进行色彩管理。

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深入挖掘,例如近年来敦煌壁画在计算机辅助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基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非真实感图形绘制方面的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了辅助修复,采用了交互式工具以确定合适的着色区域,采用智能推理检索选择合适的颜色,选定适当的笔刷进行区域绘制,并建立智能化的临摹辅助系统,为修复工作人员进行修复性临摹提供图样参考样本。

三、脸谱辅助设计与创作系统的开发

在对晋剧脸谱图案与造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辅助设计与创作软件系统,将脸谱上的纹样、色彩等生成软件工具,在晋剧脸谱的程式规范范围内进行新的设计与创作,生成新的、千变万化的、具有个性的脸谱造型。

1.脸谱的合成

在脸谱的创作过程中,按照手工绘制的顺序,将样本库中的单元逐个提取,选定相应纹样,通过可视化的组合生成脸谱,并将生成脸谱与基础人脸库中的人脸合成,亦可针对实际演员的免冠照进行合成。通过脸谱辅助设计与创作系统,用户可快速按照自己的要求快捷生成矢量化的脸谱,亦可对生成的脸谱进行局部的替换、变形、换色等操作。

2.材质贴图技术的应用

在生成一张二维的脸谱后,可使用3Dmax等软件进行材质贴图来得到立体的人物脸谱造型,这时我们需要一套三维人脸模型库,模型库的获取可利用Zbrush\Mudbox等雕刻软件来获取。此外还可以外接三维扫描仪扫描得到某一演员人脸的三维数据,但它对设备要求较高,成本高,操作起来有难度。

3.基于FFD变形技术脸谱表情

FFD变形技术是对任意三维形状进行自由变形的技术,在3Dmax、MaYa等三维软件中广泛应用。随着平面软件的开发,部分平面软件也具有了在2D环境下的FFD变形。人的表情是五官与面部肌肉变形产生的,也就是说某一特定表情其实也就是脸部不同部位产生变形后的组合结果。我们之前所建立的纹样库内的单个纹样与面部某一部位是对应关系,即脸谱表情的产生就是若干纹样变形组合生成的结果。我们将纹样库中的单个纹样根据表情变形,进行批量处理,单个纹样会衍生出多种扭曲的变形样本,再将此变形样本与别的部位对应的同一表情下的变形样本组合,以生成完整的脸谱表情。比如:通常人在大笑的情况下,脸部会发生眉上升、额部微现皱纹、眼睛合拢、口张大、鼻唇沟弯曲并加深等变化。我们要设计大笑表情的脸谱,需要将单个的眉纹上升微翘、眼窝纹压扁、嘴窝纹扩大、额头产生皱纹进行变形,再将这些变形后的纹样组合即可。但对于花脸、鬼怪脸、歪脸等纹样相对复杂的脸谱来说,若干单个纹样变形组合后的结果很难完全实现表情的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寻更好的方法。

四、脸谱辅助设计与创作系统的运用与推广

1.行业内应用

脸谱辅助设计与创作系统建立后,可用于脸谱绘制工作,绘制人员的设计创作,亦可直接查阅并打印图谱制作。同时,本系统的建立也为工艺脸谱产品的加工提供了CAD数据基础,在此数据基础上开发脸谱工业模具,可进行工艺脸谱的规模化加工生产。

2.展览展示

通过系统创作和开发的脸谱,形成可视的数字资源后,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数字博物馆、数据库等链接,一方面为存储、备份、管理等提供便利,同时也给广大戏剧爱好者与艺术爱好者提供参观学习的新阵地,拓展晋剧艺术的展示空间。

3.教学应用

脸谱辅助设计与创作系统的建立可以为相关学校、院系,如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各市艺校相关戏曲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他们可通过软件操作查阅、临摹或创作出想要的脸谱作品。

4.周边推广

作为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一种造型艺术,脸谱辅助设计与创作系统可以考虑与别的网游制作、动画制作、服装设计、影视产品、工业产品设计、旅游纪念品等融合开发,并与相关行业在数据标准上互联互通,以此来更有效地传播和推广晋剧脸谱艺术。

5.系统拓展

对晋剧脸谱数字化技术系统的开发,为晋剧脸谱的数字化保护、传播和实际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也对山西省其他诸如剪纸、推光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模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并可考虑开发可视化非遗项目的集成软件系统。

(作者系山西网络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