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资讯 >

悼念石玉昆导演

2020-02-1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谢涛

直到此刻,我都无法接受石导去世的事实,满脑子都是石导的音容笑貌,都是一个多月前参加新年戏曲晚会,他在台上指导节目的身影……

大武生出身的他,身板儿特直,总是带着小帽,背着齐腰的小挎包,双手插在口袋里,精神抖擞,显然不像七十八岁的老人。

我与石导结识于2006年,在创排《傅山进京》时,郑怀兴老师特别引荐石导做这部戏的导演。虽然久仰石导大名,知道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京剧、昆曲以及许多全国地方戏剧目,可他与山西,与晋剧,我们是第一次合作。初次见面是在单位旧址的二楼办公室,当时石导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开朗自信,乐观豁达。

在《傅山进京》前期坐排时,石导便把他对这部戏的规划与期待一一讲述给我们,包括这部戏将来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各个阶段该拿的奖项。当时我们只当这是一个宏伟蓝图,心想若能达到他所提出的一两个目标便已知足,剩下的期待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傅山进京》所取得的成就与石导规划的前景别无二致。这部戏是带着我们走得最远的一部戏,许许多多省外观众认识晋剧这个剧种都是通过《傅山进京》,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有口皆碑,石导功不可没。

对一部戏能够有这样清晰的方向与自信,完全依赖于石导丰富的实践积累、厚重的人生体验和广阔的艺术视野。郑老师写的这个剧本,突破了我们以往山西梆子创作剧目的范畴,它更具人文性,有更深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开启了我们对戏剧艺术的一种新的尝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想要把这样一个文本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就需要导演在二度创作上费很大的功夫。

《傅山进京》排练抓拍

石导把自己一生全部的艺术与人生的感悟,都注入到了这个作品当中,他的个性,他的气节,与整个作品的方方面面水乳交融,灵光显现。在艺术创作方面,他总是能把一些历史厚重,思想深沉的内容,艺术化地表现出来,又颇具时代性。

40多天的排练时间,石导俨然就是一个排练场上的总指挥,无论是演员塑造人物,还是音乐灯光舞美,他都有总体的把控,流程有条不紊,让我们感到特别踏实。坐排时经由石导说戏,下排练场前每个演员心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立体的人物形象浮现出来,通过排练而又逐渐鲜活而丰满起来。

《傅山进京》排练抓拍

傅山这个人物刚出场时,“拿着酒壶,小孙子跟在后面,非常惬意的背着身跑出来……”记得刚开始这几步我是走不出来的。我总想从我以前的表演经验里寻找抓手,什么样的角色该用什么样的行当,可我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傅山的套路,非常痛苦,便向石导寻求帮助。他看似很随意的回答“可以参考京剧的麒派和马派”。一经点拨,我便开始琢磨麒派的张力、爆发力、在舞台上的棱角;马派的飘逸、潇洒、儒雅。最后结合在一起,不禁让我喜出望外。虽然现在说来就那么几个词,然而创作一个有骨头有肉,非常立体丰满的角色却很难。他要将表演风格与唱做念武打碎,再揉起来与人物融为一体,而不是刻意的借鉴哪个形象。

石导是京剧武生出身,底功漂亮又讲究。在傅山骑驴、大闹午门的几场戏,有很多台步等表演身段都在他的执导和反复高要求下而变得更加规范。

我们的乐队文武场在这部戏中也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如何打得干净漂亮,提高精准度与渲染情绪石导都有具体的要求,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整个排练过程似乎并没有多么紧张,在一片闲适自在的宽松氛围中便把这部戏拿下了。十几年了,《傅山进京》已演出600余场,走遍了全国25个城市之多,我实在感激并且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个好导演,能把这部作品立在舞台上,并且迄今为止,大家还在不断地完善它。

《傅山进京》排出来之后,石导与山西的合作多了起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拜访他。一见面,便是谈创作。石导十分关注我的发展,并且会及时地指出我艺术方面的不足,比如某个角色演的过火,文气不足。这些建议我都特别受用。每每与石导交流,都感觉十分亲切,他是一个大导演,更像是一个非常亲和的长辈、师长。

这次新年戏曲晚会,我演《于成龙》片段。石导除每天正常的排练执导还特地抽出时间给我加工指导,十分辛苦。晚会与剧目演出是不一样的,他对我讲,整个舞台只有你一个人,短短这几分钟,一定要呈现好。于是,他帮我在原有基础上设计的舞台动作做了微调,包括服装设计,水袖的颜色等,使得在舞台上能更突出,更明亮,更适合以晚会形式呈现。

新年戏曲晚会石导抽空指导

当时他还在特别关注,创造一个不同于我以往的舞台形象,我们好好的再合作一把。想到以后见面机会还有很多很多,便满怀着期待与信心。谁曾想他竟会这么突然的离开我们。

想到这里,内心更加悲痛。生活里的石导也是情感十分细腻的一个人,得知他离开的那天,我又忍不住一遍遍地翻看着石导的朋友圈,他的文字、他的表达,那么鲜活,尤在眼前……

石韬玉养昆山晖,鹏鸟凌云得远飞。

石导,您一路走好……

(作者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晋剧表演艺术家)